北齊山東的絲路來客:青州畫像石反映的中外交流|訪古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在青州博物館,看完龍興寺佛教造像展之後,我徘徊不去,在展廳中繼續觀賞,無意間,發現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展廳裡有一排黑黑的畫像石。山東本是畫像石之鄉,此次山東之行,我本來就準備重點考察幾處畫像石出土地,沒想到在青州先就看到了,當然不能錯過。我進前細看,才知道這批畫像石不是漢代的,而是發現於青州傅家莊的“粟特藝術風格的石棺牀構件”。這個倒勾起了我的興趣,我將其細細地拍照下來,回家後又查閱了有關資料和研究文章,覺得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因此,這次意外的畫像石之遇,也成就了這一篇訪古文章。

01

青州畫像石棺牀的發現

1971年春,山東省益都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鍾軼、魏振聖在位於益都縣城西南4千米的五里公社傅家大隊傅家莊徵集到一組線刻畫像石。這些畫像石是當地百姓在村東南興修水利工程時發現的,徵集到的只是部分石板,大部分石板已被砌於水庫大壩底部,無法找到了。

據後來擔任青州博物館副館長的夏名採先生的實地調查,認定這是石室墓的構件。他1985年發表在《文物》上的文章中寫道:“據施工現場的羣衆介紹:墓向南,墓室呈長方形,南北長近5米、東西寬約4米,南有長約5米、寬近2米的甬道。墓室和甬道均用上、下兩列石板砌成。此墓早年被盜,墓內除一方墓誌外,未見其它文物。因墓誌被壓於大壩底基,墓主人姓氏已無法查考,僅知卒葬於北齊‘武平四年’(573)。”有此紀年,該墓年代爲北齊應無疑義。

青州畫像石的墓主人形象

由於墓誌已經無法找到,所以墓主人身份成謎。不過,可以斷定的是,墓葬中使用了畫像石,墓主人肯定不是一般的平民。從畫像石的內容看,若干塊畫像石中,都有一個北齊官人形象,他頭戴上翹折巾式冠,長簪別於冠和髮髻中,居於畫面主體地位。此人應該就是墓主人。再結合其他畫像石中出現的華蓋、羽葆、團扇、牛車等只能是官府之人才可使用的儀仗圖像,可以確定墓主人生前應該是北齊的貴族官員。

02

青州畫像石的具體內容

這批畫像石是將石灰岩質石板磨製加工後,用陰線刻出圖像,線條細膩、流暢、簡潔。畫像石共九塊,大小、厚薄不完全一致,高130-135釐米,寬80-04釐米,厚度爲10-30釐米。由於時間久遠,再加上遭受破壞,有些殘損,我拍照時已經儘量保持平穩,但仍有許多線條不夠清晰,所幸此前鄭巖先生對此有過研究,臨摹了全部畫像,徵得他的同意,我在這裡會引用鄭巖先生的幾幅摹品,以便讓大家可以清楚地瞭解主要的情節、場面。下面我就根據原始報告,介紹一下這批畫像石的內容。

商旅馱運圖(上)及鄭巖摹本(下)

商旅駝運圖:畫面中央一人右手牽駱駝和馬,左手柱木棍,向前方行進。此人深目高鼻,短髮,上穿翻領衫,腰繫帶,帶上有塊狀飾物,右佩筭囊,左掛短劍,下着緊腿褲,腳穿尖頭鞋。駱駝背上有條紋的鞍具,鞍具右側最下方爲一個人面紋形象。駝峰右側掛有一疊物品,外側懸掛着釜,因負載較重,張嘴喘息。

商談圖(上)及鄭巖摹本(下)

商談圖:此圖畫面中央,右側一人端坐於筌蹄上,頭戴上翹折巾式冠,長簪插於冠和髮髻之中,內穿圓領衣,外套交領廣袖袍服。腰繫帶,帶上有塊狀飾物,並懸掛環狀物與筭囊。下穿緊腿褲,腳穿尖頭鞋。他左手執高柄杯,右腿盤於左膝之上。與其相對的人深目勾鼻、頭髮捲曲,身穿翻領聯珠紋長袍,其他衣飾同第一圖。此人面相肥胖,手捧高柄杯,上身前傾,雙腿微曲,似正在傾聽。此人身旁立一人,頭戴巾子,內穿圓領衣,外套交領長袍,下穿緊腿褲,腳穿尖頭鞋。雙手托盤,內盛珊瑚狀物。

飲食圖(上)及鄭巖摹本(下)

飲食圖:畫面中心爲一人跽坐於墊子上,頭戴折巾式冠,上脣留有短鬚,穿右衽袍服,右手搭於身前長几之上。其身側跽坐一人,深目勾鼻,頭髮捲曲,穿左衽窄袖袍服,腰繫帶,手舉華蓋。旁有鞍具齊全的馬匹,馬尾下垂,俯首作喘息狀。

主僕交談圖

主僕交談圖:畫面爲三人交談場景。最前方一人身材高大,頭戴折巾式冠,長簪橫貫於冠和髮髻之中。內穿圓領衣,外套交領右衽窄袖袍服。對面一人身形瘦小,深目高鼻,頭髮梳向腦後,左手上舉於胸前,身體向前微傾,作交談狀。另有一人立於兩人身側。

象戲圖

象戲圖:畫面中心爲一人牽着一頭馱有方形基座的大象。象背上所馱方形基座的座欄上有六個桃形飾物,方座下爲邊緣飾覆蓮紋的墊子。畫面上方描繪遠山,山中有四角攢尖建築物。

車御圖(上)及鄭巖摹本(下)

車御圖:畫面中央爲一人牽引牛車前行。車前兩側各立一超出車頂的柱,上掛蓮花飾件。左側一人深目勾鼻,頭髮捲曲,牽牛而行。牛車右側另有一人一馬隨車行進。

轎乘圖

轎乘圖:此石斷爲兩塊,下部左側角殘。畫面中部前後各兩匹馬擡一行帳前行。帳下方一犬隨行。畫面右側一人露出上半身。畫面上部刻連綿山巒,山間有攢尖頂建築,正面有門。出行圖之一

出行圖之一:此石斷爲三塊,中部略殘。畫面中心爲後腿彎曲的駿馬,馬頭微低,馬鞍、鐙齊全,馬尾下垂。馬左側站一人,回首與身後的人作交談狀。身後之人手執華蓋與前人相視。馬前一人作牽馬狀。

出行圖之二

出行圖之二:此石斷爲三塊,右側中部缺一角。畫面中心爲一人騎駿馬,右手握繮繩,腳踩馬鐙。馬前一人面向他而立。馬後緊跟一人,左手執障扇,障扇後有羽葆露出。

這批畫像石每幅畫像均爲單獨的畫面,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活動經歷。畫像中人物及鞍馬等造型準確、姿態生動;人物面相圓潤豐腴,服飾寫實;馬匹或轉首、或嘶鳴,生動傳神。畫像描繪了許多生活細節,特別是商旅駝運圖和商談圖更爲珍貴,反映了當時中外貿易的情景。畫面線條流暢,形象塑造技術精純,是代表北朝雕刻藝術水平的珍品。

在這些畫像石的圖像中,屢次出現深目,高鼻,短髮,身着翻領上衣和緊身褲,腰佩囊袋的胡人形象。胡人腰上所佩的囊袋叫“筭囊”,裡面裝有算籌,是古代計數運算的工具,在貿易結算中必不可少。《商談圖》中的胡人衣着華麗考究,面相豐滿,當爲胡商的形象。有必要特別指出,這時的“胡人”已經不是戰國秦漢時期的北方民族,而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遙遠的中亞來到中原的西方商人。有研究者認爲,在北朝隋唐時期,粟特人是歐亞大陸絲綢之路上的商業民族,此胡商很有可能就是一位粟特商人。

青州畫像石的粟特人形象

從青州畫像石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來自西方的文化因素已很多樣,比如畫像石上作爲裝飾的忍冬紋,比如人物的服飾,比如“筌蹄”這樣的帶有異域風情的用具。在《商談圖》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坐姿也與通常所見的中原漢人不同,他並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右腿盤於左膝之上,顯得比較隨意、自在。由此可知,當時通過絲綢之路,來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已經融入到北齊之人的日常生活中。

據鄭巖先生研究,近些年,一批北朝至隋代進入中原的西域粟特人的墓葬相繼被發現,包括西安北郊北周天和六年(571)車騎大將軍大天主康業墓、北周大象元年(579)同州薩保安伽墓、大象二年(580)涼州薩保史君墓、甘肅天水石馬坪北朝墓和太原王郭村隋開皇十二年(592)虞弘(北周時曾任職於“檢校薩保府”)墓等。

粟特人在中國史籍中被稱爲“昭武九姓”,他們善於經商,主要信仰祆教(拜火教),南北朝以後曾大批進入中國新疆和內地。北朝及隋唐時曾設立專門管理祆教和粟特人事務的官職,稱作薩保、薩寶或薩甫。青州發現的粟特人墓葬在以上發現中屬於年代比較早的,又處於絲綢之路的最東端,由此可知北齊時期中外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已很頻繁,青州地區作爲中國北朝東部地區重要政治和經濟中心,在絲綢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粟特藝術風格石棺牀出土地點分佈圖

03

青州畫像石的時代際遇

看完這批畫像石上的胡人形象和商業特色之後,我通過翻查資料,還知道了青州畫像石身後的曲折遇合。

前面說過,這些畫像石是發現於1971年,當時正是“文革”中期,在那個動亂年代,偶然出土的這幾方畫像石,施工者竟然沒有把它們作爲“四舊”砸毀!幸運的是,當時益都縣(青州的前身)文物機構還存在,文物工作者還在爲保護文物而工作,將它們收進博物館,保存了下來。

不過畫像石入館後,因正處於“批林批孔運動”之中,人們無心整理,也無處發表,期間博物館辦展覽,還將畫面中有狗的一件和一些殘件作爲基石,砌進了房基。1983年秋,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到博物館參觀,見到部分畫像石,認爲這批資料非常重要,應儘快整理髮表。當時還是博物館研究人員的夏名採便將保管的8件加以整理髮表。1988年博物館新館建成,砌入房基的畫像石重現於世。

青州畫像石的資料公開後,它們的價值逐漸被挖掘出來,並以其重要性被確定爲國家一級文物。對其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展。比如有研究者就認爲以往所定名的《貿易商談圖》實應爲《大齊職貢圖》,它表達的是北齊鴻臚卿(主管外交事務的最高長官)崔國,正在代表朝廷接受波斯薩珊貢使進獻奇珍異寶螺杯、珊瑚的場景。以《大齊職貢圖》爲核心,《大齊職貢圖》(原貿易商談圖)、《迎接貢使圖》(原主僕交談圖)、《送別貢使圖》(原飲食圖)、《騎馬羽團出行圖》(原出行圖)、《備馬華蓋出行圖》(原出行圖)表現的是墓主生前履行職責和出行的情景;《馬轎出行圖》(原轎乘圖)、《象輿出行圖》(原象戲圖)、《胡人駝馬出行圖》(原商旅駝運圖)、《牛車人馬出行圖》(原車御圖)則以墓主形象的缺失來表達他死後的出行場景。

在我的訪古之行中,與這樣一批來自異域的形象不期而遇、並可以形成文字介紹給大家,也算是一種緣分吧?最後要特別感謝鄭巖先生允許我使用他臨摹的圖像資料,給讀者諸君的閱讀帶來方便;我在文中也引用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再次感謝!

作者介紹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