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引進ROSA機器手臂 癲癇手術免開顱還更精準

李政家醫師說明ROSA勵羅莎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操作方式。(北榮提供)

癲癇病患須承受無預警發作伴隨的身體不適與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屬長期的精神與經濟負擔。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自2021年引進ROSA勵羅莎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精準度高風險低,幫助病患重拾正常人生。

北榮神經醫學團隊與ROSA手術機器人合影。(陳人齊攝)

過去治療頑固型癲癇僅能依賴傳統頭架手術,不僅開顱風險高,還有住院時間長、精準度較差、併發症較多等缺點。臺北榮總功能性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表示,以前進行癲癇電燒手術病患得先入住加護病房,完成手術後還要觀察2周才能出院,但採用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不但免開顱,病患還能在術後隔天出院。

臺北榮總自2021年3月引進ROSA勵羅莎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後,共完成百餘例頑固型癲癇病患治療,年紀最小的僅3歲。李政家說,癲癇病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逾6成病患在學齡前就會發病,只要病患頭顱成長至定型,即可以手術機器人輔助治療,不僅能減少癲癇發作頻率,還能提高學童學習狀況。

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治療癲癇,無論是精準度或是安全性都遠優於傳統開顱手術。(陳人齊攝)

李政家指出,在進行腦部機器人輔助手術前,病患得先植入電極進行爲期2周的監測,接着由醫療團隊評估手術植入電極進行電燒的位置,根據臨牀統計,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定位,精準度比傳統開顱手術再縮小1mm,由於植入標靶更爲精準,所需植入的電極數也可大幅減少。

李政家說,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都能在術前評估找到病竈,更有8成病患在接受一至兩次手術治療後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不過仍有5%患者因致癲竈過度深層或分佈廣泛,必須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植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竈。

37歲的病患陳先生在10歲時被診斷出癲癇,曾在各大醫院就醫嘗試過各種療法,皆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竈改善病情。2019年因緣際會來到北榮嘗試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一共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才成功找到致癲病竈,最後以手術機器人輔助做了7次電燒手術,讓每月發病次數從20幾次降至1、2次。

「手術中的任何一步,都攸關病人未來的愈後與生活品質,而良好的定位更是手術成功的重要關鍵。」李政家表示,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幫助,不僅能讓醫療團隊更完整掌握手術過程中的狀況,達到計劃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目標,且與傳統開顱手術相比,也能減少一半的手術時間,避免執刀醫師疲累以及手持執刀的誤差,讓癲癇手術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