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愛心餐食補給站」疫情間使用率大減 議員批政策效益低

疫情重創民衆生計,急需社福資源挹注,但北市議員王欣儀質疑,社會局政策雖立意良善,但實際施行卻如一灘死水,沒發揮作用。(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肆虐全臺,民衆生計大受影響,不少善心人士發起愛心待用餐活動,但北市愛心餐食服務,疫情間使用率卻不增反減,讓北市議員王欣儀質疑,政策猶如一灘死水,未能充份發揮功。北市社會局對此坦言,前一波疫情社區確診頻傳,確實衝擊弱勢家戶,因此社會局在疫情間採取提供多元餐食服務,並致力提高合作店家數。

王欣儀指出,目前北市愛心餐食補給站的合作店家,含小吃店、便當店僅有55間,其中大安、大同區的合作店家各只有1家,文山、萬華區各只有2家。今年1至6月,北市愛心餐食補給站發放餐券爲1700張,相較前兩年每月平均2100張餐卷,減少近2成。

王欣儀質疑,餐卷減少的主因在於,市府未能開拓餐食供給能量,原配合的部份愛心店家因疫情歇業,導致餐食供應跟着斷鏈,讓有需求的急難市民身陷水火。此外,今年「多元實物銀行盛食交流平臺」領取食材人數也與過往相差無幾,無顯著增加。

王舉新北爲例,新北市府不僅和4大超商及連鎖餐飲業者合作推出「幸福保衛站」,近日又整合跨局處與民間資源推出新北「好日子愛心大平臺待用餐平臺」,預計號召1000家餐飲店家,協助20萬人獲得三餐溫飽,建議北市參考新北作法。

對此,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陳怡如指出,因疫情影響許多店家歇業或不提供內用餐點,並且大多數的家戶也都習慣在家自行料理餐食,除原有的愛心餐食補給站之外,也充份運用「實物銀行及盛食交流平臺」,將市場攤商捐助新鮮未賣出的食材、民生物資等媒合給有需求的家戶,且市府也提供大賣場禮券及便利超商商品券,提供弱勢家戶可以自行前往購買所需的食物。

陳怡如強調,最重要的是公私協力,結合民間團體社工及鄰里長的串聯,將物資資源以最有效率地派送到社區內的弱勢家戶,且北市也正研擬討論無接觸的便當機,降低疫情傳染的風險。

最後,社會局將與社區內的友善合作店家合作,增加愛心商家的布點,目前也與八方雲集及鬍鬚張等連鎖店家討論合作方案,讓弱勢家戶可以多元的選擇,幫助與陪伴弱勢家戶一同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