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秘書長卸任前告別演說不忘渲染中國風險,專家:至少有幾個問題他可能很難面對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 李嘉鈺】在任長達10年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卸任在即。應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邀約,斯托爾滕貝格在19日的活動上發表告別演說。他再次鼓吹北約成員國增加軍費,並宣稱“自由比自由貿易重要”,歐洲應從依賴俄羅斯能源貿易中吸取教訓,“不要對中國犯下同樣錯誤”。

根據北約網站發佈的演說全文,斯托爾滕貝格回顧自2014年決定接任北約秘書長以來,俄烏衝突、與中國競爭加劇、新冠疫情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帶來的安全議題。在就任期間,北約共同預算增加一倍、2014年盟國承諾國防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至少2%的目標也大半達成,“盟友和合作夥伴隊伍”不斷壯大。他聲稱,在此期間,北約的重要性受到質疑,被描述爲“四分五裂、過時、愚蠢的”,但他辯稱,現實是北約是“強大、團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的”。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總結任期經驗,斯托爾滕貝格提出5個必須吸取的教訓,作爲對未來跨大西洋及全球安全的建言。第一項就是鼓吹增加軍費,稱“願意爲和平付出更多代價”。斯托爾滕貝格認爲,未來幾年國防預算需求佔GDP應會超過2%。第二項是“自由比自由貿易更重要”,他呼籲歐洲致力於降低對中國的稀土等貿易依賴,避免再犯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戰略錯誤,聲稱“不能以長期的安全需求爲代價去交換短期的經濟利益”。另外三項則分別是:軍事實力是對話的先決條件;阿富汗局勢表明,軍事力量也有其侷限性;大西洋兩岸的孤立主義不會讓任何人安全。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斯托爾滕貝格的演講顯然試圖把自我評價和對北約的評價放在一起,但至少有幾個問題他可能很難面對。首先,他之所以擔任秘書長這麼久,甚至在心生退意的情況下仍不得不留任,是否恰恰說明北約內部在協調團結上面臨很大挑戰?其次,在俄烏衝突以及歐洲前景難測的安全形勢下,北約作爲以維護地區安全爲目標的防禦性軍事集團,應承擔怎樣的責任?再次,斯托爾滕貝格通過渲染所謂“中國挑戰”重新定義跨大西洋地區的地理擴張,不斷向美國的全球戰略及其對華戰略靠攏,這對北約、尤其是歐洲成員國來說是福是禍?斯托爾滕貝格應該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