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臺海避戰謀和方案的推演(闕志克)

(圖/環球網)

自從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之旅觸發中國六面環臺的軍事演習,中美臺三方的軍事單位紛紛厲兵秣馬、枕戈待旦,臺海局面戰雲密佈,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歷史上類似的戰爭前夕,除了檯面上拉幫結盟、調兵遣將的動作,檯面下必有謀求和平解決的中介於第二管道上穿梭聯繫、絡繹不絕,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如此,古巴飛彈危機解除前也如此。這次臺海危機中,類似避戰協商的渠路完全不存在,因爲中美或中臺之間正式或非正式通聯的管道都已中斷許久!

一旦戰端啓動,不論誰勝誰負,戰場所在的臺灣必定是輸家,而且戰事拖得越久,臺灣的損失就越慘重。因此,臺灣理應最有動機積極避戰,戮力尋求和平解決的方案。然而,當今臺灣執政黨似乎志不在此,除了華而不實的隔空喊話,既沒有展現廣泛尋求重建兩岸溝通管道的誠意與企圖,也無心無能提出具體可行、面面俱到的和平倡議。本文旨在探討臺灣避戰謀和的策略選項,先列出中美臺各方政治目標的優先順序以及可供交換的籌碼,然後分析所有目標組合,試圖從中找出能借由運用籌碼、平衡三方利益的最可行組合。

按照優先順序排列,臺灣的政治目標應是:(1)和平且維持既有的民主司法人權;(2)和平但僅擁有新加坡式一黨專政制度下的民主司法人權;(3)和平但僅擁有2022年香港的民主司法人權。爲達成其政治目標,臺灣在和平談判中可使用的籌碼有(I)承諾終極統一的條約簽訂;(II)不偏向美國或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III)偏向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IV)降低獨佔性產業資源(如高階晶片製造)在臺灣生產的比例。

對中國而言,其政治目標的優先順序應是:(1)和平方式統一臺灣;(2)武力方式統一臺灣。而其手上籌碼則有(I)願意等多少時間讓臺灣自願併入中國;(II)宣佈放棄以武力統一臺灣;(III)統一後臺灣可享有的民主司法人權,及其相應可令臺灣相信的保證。

以美國來說,其政治目標的優先順序應是:(1)儘可能推遲中國成爲世界霸權挑戰者的時間;(2)儘量降低萬一臺灣併入中國後對美國產業供應鏈的衝擊。而其手上籌碼主要是(I)向臺灣提供不含人員參與的軍事援助;(II)向臺灣提供含人員參與的軍事援助;(III)威脅與中國正面軍事交鋒。美國的這些籌碼大幅提高中國武力侵臺的代價,因而間接強化臺灣在兩岸協商過程中的談判地位,及影響、最後和平方案的內容。

目前兩岸協商和平統一方案時的最大阻力在於彼此的互信基礎極爲薄弱。中國懷疑臺灣陽奉陰違,表面上敲鑼打鼓地同意統一,骨子裡則虛與委蛇、敷衍了事,甚至暗自掣肘、徐謀臺獨。另一方面,因爲中國仍然人治重於法治,臺灣對於中國的任何正式承諾,即使是白紙黑字寫下來,大致上半信半疑,這種態度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更加根深蒂固。

在如此薄弱的互信基礎上,唯一可以突破這種彼此猜忌氛圍的辦法是讓兩岸事先訂下從現在到正式統一前對另一方具體可檢驗的期望,並要求兩岸遵循特定時間表逐步完成這些期望。任何未能滿足預定要求的行爲將視同違約,賦予另一方取消整個和平協議的權利。根據以上原則,一個對臺灣相對理想的和平統一協定架構應包含以下幾個元素:

1. 兩岸在N年後統合成一箇中國政權,但統一後臺灣繼續保有原有的民主司法人權。

2. 中國在未來N年內放棄對臺灣使用武力。

3. 中國在未來N年內逐步改革特定區域內的民主司法制度,使其至少達到新加坡2022年的水準。

4. 臺灣在未來N年內的內政外交政策逐步從「親美遠中」轉向「親中遠美」。

在這個架構下,中國對臺灣最重要的期望應該是臺灣的內政外交政策逐漸向中國靠攏,最後在正式統一前,中國與臺灣的外交政策彼此同步的程度甚至超越美臺之間外交政策的同步性。而臺灣對中國最重要的期望應該是中國的民主司法制度逐年進步,漸次拉近與臺灣的距離,至少在特定區域內,把距離降到特定程度以下。這樣的設計讓中國以改進內部民主制度體現對維持臺灣既有政治制度的保證,應可大大降低臺灣人對統一後能否保有既有民主司法人權的懷疑與焦慮。

如果兩岸果真成功達成基於以上架構協商而出的和平協議,美國將成最大的輸家,因爲中颱聯手必然大舉推升中國與美國爭雄稱霸的實力。這時,因其供應鏈的龍頭地位,臺灣的護國神山反而可能變成美國阻撓兩岸和平統一的主要因素。爲了排除這樣的阻力,兩岸和平協議或需附帶將很大一部份護國神山產能移出臺灣的措施,以保障美國爲首勢力在兩岸統一後的經濟發展安全。這樣安排的目的,就像當兩家公司合併有寡佔嫌疑時,需出清一些關鍵資產,以平息競爭者對合並可能造成反托拉斯型壟斷的疑慮。(作者爲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