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戰狼》是中國版的藍波?(練鴻慶)
(圖/路透)
沒有多少電影可以像《戰狼》一樣,拿來形容官方的外交政策。英雄主義人人愛,好的英雄來自於好的反派,那麼《戰狼》的反派,有說服力嗎?
《戰狼》前兩集的反派,是西方僱傭兵,這是從霍元甲到葉問,一脈相傳的「打洋人」元素。但洋人這麼多,爲什麼設定毫無來由的僱傭兵呢?導演吳京講得很白,就是電影審查制度的關係,「設定外國軍人,麻煩太多。」
要講成功反派,來看看《戰狼》的美國乾哥哥,以藍波爲主角的《第一滴血》怎麼做。
從後往前推,2008年《第一滴血》第四集的反派是緬甸軍政府;1988年第三集是在阿富汗打俄國人;1985年第二集是拋棄藍波的政客,以及越南及蘇聯軍隊;而1982第一集,表面上的反派是小鎮警長,實際則是美國社會對越戰退伍軍人的不信任,讓許多觀衆坐立難安。
《第一滴血》系列的反派,在現實世界找得到原型。例如第四集那個屠殺平民的緬甸軍政府,放到現在居然毫無違合感;而第三集協助主角的阿富汗反抗軍原型,後來成爲賓拉登組織,也從電影中看出美國中東政策的尷尬。
如果《戰狼》能夠擁有《第一滴血》的反派空間,那有太多故事,可以抓住觀衆的眼球。例如以薄熙來事件當背景,(戰狼主角)冷鋒巧遇一位被追殺的陌生人,原來他是地方腐敗高層的部屬,要把高層的犯罪證據送交北京……
或者中印邊界軍事衝突,一支解放軍部隊被打散,殘部巧遇在附近隱居的冷峰……
或者昔日長官要求已退伍的冷鋒,到南海、臺海、釣魚臺周遭出任務,交手原型伊森韓特的美國情報人員……
可惜,這樣當代的設定很難通過北京的電影審查機制,對岸影片要塑造好的反派,似乎只能往民國片、歷史劇找。
另一方面,在「非黑即白」的冷戰時代過去之後,好萊塢以當代世界爲背景的成功反派,也是可遇不可求。都說中美對抗,但現在好萊塢電影裡的中國,都是「高大上」,有抵抗外星人的,有研究巨齒鯊的,有幫鋼鐵人動手術的,這當然是看在中國市場的份上。
大陸電影的反派受到政治因素限制,好萊塢電影的反派受到市場因素限制;反派難尋,其實是凸顯全球化趨勢下,世界各國都有或多或少的共生關係,與冷戰時期彼此站隊,好人壞人一目瞭然大不相同。這對世界和平應該是件好事。
而對臺灣來說,如果中美連在虛幻的電影裡都對立不起來,又能夠在現實的世界中對抗到什麼程度呢?
把「中美對決」拍成一部電影,那麼臺灣的處境,很類似《驚爆十三天》中的古巴。蘇聯在古巴設置核飛彈要「制衡美國」,美國威脅對古巴實施第一波「核打擊」。如果用民進黨的標準,那蘇聯對古巴真的是有夠友好,將蘇聯的軍人,最先進的飛彈都派遣到古巴領土。
但作爲交換,古巴要承受「美國核打擊」的風險,雖然最後古巴是賭贏了,但筆者若是古巴人民,會寧願一開始就不要賭。(作者爲革實基金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