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森林植物精油 吸吐臺灣山林香氣 精油產業活化林業 剩餘枝葉可去化、林農有收益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
【口述/林華慶 採訪/餘麗姿、吳秉容 整理/餘麗姿 攝影/吳尚鴻】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中間等於多幫林農或是幫山村部落的居民,創造了一些新的產值,臺灣的消費者又可以使用到真正在地,最能夠代表臺灣森林香氣的優質林產物,所以它是一個多贏,然後又能同步解決原來林產業發展的部分痛點。」
傳統木材生產,林農從開始種樹苗到最後的收穫,這中間長達二、三十年的期程中,如果依照過去的傳統作業方式,林農中間幾乎不會有收入,還要投入營林成本與勞力,所以2017年開始,除了提升臺灣木材自給率的政策,我也希望在最終收穫之前,能爲林農創造一些收入來支撐生計。
臺灣的森林具備非常高的多樣性,森林裡面有許多可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能創造經濟產值;而除了木材之外,我們也希望能發掘更多可以創造產值的經濟模式,可以幫助林農、山村部落居民的生計,因此鼓勵同仁在非木材的林產品上面儘量去開發,森林精油是一開始就列爲優先發展的其中一項。
國產材剩餘枝葉搖身變綠金 可在精油市場佔一席之地
林業保育署規畫國有林地疏伐作業,以提升國內人工林生產的質與量。人工林樹木成長過程需要進行撫育修枝、疏伐,修剪或打枝的枝葉會留在現場,這些撫育或收穫木材所遺留的枝梢材或枝葉等剩餘資材,以往是令林農頭痛的廢棄物,但現在經過我們的輔導,可以提煉精油或純露。
造林地需要疏伐、修枝等作業,否則擁擠的林地中也難以增加材積,並會影響林下植物生長。 (攝影/Robin Li on Unsplash)
臺灣對精油的需求愈來愈高,但絕大部分跟木材一樣,都從國外進口,臺灣森林植物其實也有自己的獨特香氣,我們認爲在大部分都是進口精油的市場裡,臺灣本土森林植物精油應該可以有一席之地;所以我們尋找臺灣森林自己的香氣,讓國人能夠真正接觸認識到原本最熟悉的味道。
林業保育署於2019年委託中興大學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昇陽,針對10種造林樹種分析精油成分與建立精油圖譜,包括紅檜、臺灣扁柏、臺灣杉、香杉、牛樟、臺灣肖楠的原木,臺灣肖楠、柳杉、龍柏、白千層等的枝葉,以及土肉桂葉。爲什麼先從這10個樹種開始做?因爲歷年的造林政策鼓勵林農種植了這些樹種。
我曾實地走訪新竹縣五峰鄉的永泰林業生產合作社承租國有林班地的林場,林農剛好在收穫,哇!整片坡上堆積大批伐木剩下的樹枝葉,林農說,樹木主幹去除枝葉被載走後,接下來就要重新造林,但這些遺留下的枝葉要清理,實在很傷腦筋。我就跟合作社理事長樑兆清說,那何不來試試看,我們就利用這些枝葉來萃取精油。
林業保育署各分署推動精油原料生產,衍生香水、面膜、黑熊擴香石等,此外還有沐浴、清潔方面產品。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