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狂飆背後的美國金融生態與風險
新華社記者宿亮
比特幣價格5日首次突破10萬美元,成爲加密貨幣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最近一個月以來,受美國共和黨籍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公開表態和“親比特幣”提名影響,比特幣再度走出狂飆行情,漲幅超過40%,備受全球資本市場關注。
比特幣狂飆,一定程度體現美國下一政治週期政策走向,關乎監管與資本的長期博弈,關乎美國經濟是否持續“脫實向虛”。究竟是放鬆監管加入資本狂歡,還是改善治理髮展普惠金融,看似簡單的抉擇背後蘊藏着深遠的影響。
在今年7月舉行的比特幣大會上,特朗普曾表示,他是美國曆史上首位接受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捐款的主要政黨候選人,主張美國建立“國家戰略比特幣儲備”。
這從側面顯示,持有或從事比特幣和加密貨幣交易的機構正在美國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事實上,成員由大型加密貨幣行業機構組成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已旗幟鮮明地出資,幫助支持加密貨幣的候選人競選國會議員。
政治行動委員會是利益集團在美國各級選舉中籌款並支持特定候選人的機構。多家美國媒體報道,加密貨幣行業政治行動委員會“公平對待”組織雖成立只有兩年左右,其籌款規模卻已超過其他行業性利益集團組成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大。
美國選舉生態變化是社會經濟投射在政治上的影子。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17%的美國受訪者曾投資、交易或使用過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這一比例在高收入羣體中爲23%,在30歲以下的成年人中爲41%。潛在選民基礎的擴大讓美國政治勢力更願意對比特幣採取不反對、迎合或支持的態度。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美國人對於比特幣態度矛盾。儘管參與加密貨幣投資、交易的美國人比例不低,但大多數人對加密貨幣安全性和可靠性“完全不信任”或“不太信任”。
爲什麼不信任比特幣還去嘗試?這體現了美國金融體系下投資者的貪婪和無知。
一方面,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最大特點是波動性強,容易受大資本控制。由於缺乏流動性和使用價值,比特幣極易受市場情緒、監管調整、黑客攻擊、莊家操盤等影響,經常暴漲暴跌。大資本和機構更容易在監管鬆懈環境下憑藉加密貨幣收割散戶“韭菜”,牟取暴利。
另一方面,美國聯邦政府近年來持續向市場“撒錢”,推高通貨膨脹,降低普通美國人錢包的實際購買力,迫使人們尋找財富保值的方法。由於傳統投資理財渠道獲取資本增值的機會越來越低,更多美國人不得不嘗試轉向並不熟悉的“金融創新”。
歷史一次次證明,貪婪的資本和盲目的投資者同時出現時,往往導致巨大金融騙局,給普通人帶來致命傷害。美國聯邦調查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涉及加密貨幣的詐騙活動給美國人造成的損失超過56億美元,同比增加45%。
研究顯示,美國金融資本市場早已脫離了幫助實體經濟融通資金的初心,服務於大資本和富人的利益。美國政策制定者如果繼續放鬆監管,推動比特幣一次又一次“狂飆”,不僅不能改善金融治理體系,反而會加重美國經濟金融化、空心化的沉痾宿疾,不僅普通投資者可能受到傷害,而且資金難以流向實體產業,因此加劇美國實體經濟“梗阻”。
作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全球金融活動主要參與方,美國政府如果不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金融監管,不僅會傷害美國投資者,更會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大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