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疫情紅利結束 產業考驗正要開始
過去三年疫情期間,臺灣是全球極少數沒有采取「封城」行動的地區,產業基本上都正常運作下,讓臺灣承接不少的轉單紅利,力挺臺灣經濟維持正成長。
然隨着疫情降溫,各國陸續宣佈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後,臺灣的疫情紅利也一步步地消失。民衆開始走出戶外,對於資通訊、面板、3C電子類的商品需求開始飽和、下降,去年中起,臺灣電子業就開始面臨終端庫存飆高、客戶砍單的逆境。
去年底自行車龍頭巨大無預警對上游協力廠提供延票的要求,才讓各界驚覺疫情以來供不應求、獲利狂飆的自行車產業,積壓的庫存已經快讓行業窒息。
不僅自行車,包括高爾夫球具等運動產業,從疫情期間的客戶頻下急單的火熱,到近期疫情降溫後,與自行車產業一樣都面臨品牌廠客戶砍單、市場需求急凍的考驗。
臺灣的機械、工具機產業,同樣在疫情前後面臨如洗三溫暖般的景氣起伏,一樣是農曆春節連假,去年是大年初二就開始加班趕出貨,今年卻是鼓勵員工多休幾天,近期產線「做四休三」成爲日常,更有部分業者傳出休無薪假的慘況。
此外,包括海運業、電商業、物流外送業等,在過去兩年因疫情帶動的高業績、高成長派對之後,今年起絢爛歸於平淡,後疫情時代還要面臨高通膨物價、薪水不漲的壓力,以庶民爲主要客層的行業,都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
過去一年,產險業發出的防疫保單賠付超過2,000億元,等於幫政府發了三次振興券,協助支撐內需經濟;今年雖計劃每人普發6,000元現金還稅於民,對刺激內需的效益如何,還有待驗證,但在疫情紅利消失後,產業短缺的訂單、業績恐難全數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