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中的臺灣「老年憂鬱症」比例高!求助5資源盤點
老年就是一個一直經歷「失去」的生命階段,孤獨是必然,因此該如何在孤獨中沒有害怕、痛苦,成了生命課題。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衛福部心健司心理健康促進及自殺防治科科長王芃宣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定義爲生理、心理及社會,因應即將到來的超高齡化社會,衛福部重新盤點資源,並將心理健康於一一○年九月納入「高齡社會白皮書」中。
王芃宣表示,每年監測老年憂鬱症與自殺率高齡者佔比皆偏高,但早在一一○年之前,衛福部積極推動「自殺守門人」制度,搭配長照送餐員、村裡長、巡守隊等,提高他們察覺長者憂鬱或是否有輕生意圖,即時通報轉介。
國健署近年推行的「量六力」(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憂鬱),其中有二力與心理健康相關,特別是憂鬱,國健署協助透過量表,篩檢社區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的個案,一旦被認定有憂鬱,則會轉介資源協助。
去年國健署篩檢卅六萬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其中有二九七七人轉介精神科、一二六五人轉介心理諮商、七八八人轉介其他資源,如長照或是中低收入戶等福利資源介入。今年一到七月已經篩檢卅多萬人,目標年底達到卅六萬人。
王芃宣表示,只要篩到有憂鬱傾向,就會轉介資源,但是長輩大多排斥就醫或是諮商資源介入,也使他們近年一直在思考,可以使用什麼樣的系統,增加政府可以介入的措施。這一、二年正在討論可以透過AI等措施,強化介入強度,預計一一三年提出研究方案,一一四年開始試辦。
她說,目前亞洲的長者對於心靈的需求,仍不太願意說出口,現階段仍在提高長輩對於心理健康的適能着手,心健司整理不少衛教資訊,如「心快活」平臺,先提高長者察覺心理健康的需求後,再透過強化布建社區的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服務。
目前全臺設有卅七處心理衛生中心,可提供所有民衆免費一次的心理諮商服務。依照目標是每卅三萬人口,需布建一處心理衛生中心,目前正持續布建中。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