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算法失效,加盟失算

截至目前,按照便利蜂內部運營管理App“蜂利器”顯示,便利蜂全國店鋪爲1326家。其中,擁有百家門店以上的城市只剩四個:北京745家、天津227家、南京114家、上海101家。

便利蜂過去全國激進擴張的代價,是在一整年的關關關之後還有13個城市僅有個位數門店。

包括廣州、深圳、鄭州、揚州等大中型城市都只剩1家店鋪,溫州、金華、唐山均關停到只剩2家門店。

按照CCFA發佈的2022中國便利店TOP100榜單統計,便利蜂截止2022年底上報的店鋪數是2005家。

若便利蜂上報CCFA的店鋪數是真實的,那意味着在結束疫情後的消費已緩慢爬坡的2023年,便利蜂仍未停止下墜——整一年便利蜂0新增門店,關閉店鋪數達679家。

便利蜂接近每天都在關停至少2家門店。

而店鋪持續、大量的關閉可能是便利蜂無法逃避的未來。

現實在於,精於算法的便利蜂在加盟上打的算盤徹底落了空。便利蜂已陷入沒發展但又找不到接盤俠的困局。

據來自便利蜂內部督管門店運營的城市總的官方數據,截至目前,便利蜂全國簽約的加盟門店僅有80多家。

目前在便利蜂最爲優勢的北京大本營地區,已有頭批兩家加盟店因爲不賺錢而解約。更多加盟商則畏於“解約即違約”的合同格式條款捆綁而勉強支撐,控訴“便利蜂加盟是坑”的加盟商甚多。

從進程來看,便利蜂自去年8月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四城開啓加盟轉型,至今達成率僅6.7%。

市場用腳投票,便利蜂何去何從?

加盟的“算盤”

從現今的全國版圖來看,便利蜂目前僅殘存最後一點優勢即北京大本營市場的基本盤還在。

除掉北京市場,曾野心勃勃全國“攤大餅”的便利蜂在哪個城市都沒有建立網點優勢。

濟南(44家)、杭州(25家)、蘇州(18家)三個城市還留有雙位數門店,廊坊(9家)、青島(9家)、石家莊(8家)、寧波(6家)、無錫(6家)、常州(4家)到溫州、金華、唐山均關停到只剩2家門店,鄭州、揚州、廣州、深圳則各剩1家店鋪。

便利蜂截至2023年底全國門店分佈統計表(零售觀察|製圖)

個位數門店的城市多達13個,對於便利蜂而言,這些門店是徒增管理運營成本和虧損的負資產存在,徹底退出上述城市,將所剩無幾的人力、物力、財力專注在門店密集區域市場,提高密集區域門店覆蓋率及提升門店經營質量,曾是便利蜂可以選擇的、不失爲路徑正確的“自救”答案。

結果都看到了,便利蜂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一條看似見效要更快的捷徑——直營轉加盟。

從2021年底的降薪,2022年的“冬眠”,到2023年的“關店潮”,到“直營轉加盟”,便利蜂已歷經數輪裁員,其中人事、物流、中臺、技術、商品、運營、選址開發以及門店等業務部門均受波及。尤其是技術部門和全國開發選址部門,按媒體報道均是高達20%-70%的裁員重災區。

而2023年上半年,按媒體報道,便利蜂又有千人規模左右的裁員,波及技術研發運維類人員。

至便利蜂在2023年年中開推加盟,負責便利蜂所有直營門店和加盟店運營管理業務的城市總只剩四個人。一人要管理將近300家門店。

從結果上來看,便利蜂沒有選擇進一步的斷臂止損、深練內功,而是轉向押注在加盟上。或許正是便利蜂人力的短缺,資金的捉襟見肘,以及這家公司急功近利的本性。

將已開的直營店開放給加盟商接管,便利蜂一則能收取每家加盟商20-21萬元的加盟金,解了融資不利、資金鍊緊張的危機;

二則能將不賺錢的便利店門店前端的“大包袱”整個甩出給到加盟商,後者承擔便利蜂門店所有的廢棄、盤虧、容器耗材、水電費、維修費、刷卡費、垃圾清運費、通信網絡費等各項日常經營成本和店員人力工資成本,便利蜂自身坐享“後臺”品牌商、供應商商品銷售返利,貨架陳列位置的買斷收益,及便利蜂后端自有品牌供應鏈及鮮食工廠出貨的收益。

如此一本萬利,是便利蜂選擇直營轉加盟的底層邏輯——前端店鋪可以不賺錢可以虧損,只要保證網點的鋪貨量,便利蜂就能持續活下去。

甚至,如果便利蜂的加盟生意能順利從既有店延展到新開店——“帶資打工”的加盟商,能給便利蜂出錢、出力、又出新店,便利蜂可能重回拓展的巔峰。

但是,如前所述,80多家簽約加盟店,6.7%的加盟簽約率,均暴露便利蜂加盟算盤的落空。

加盟陷阱:廢棄大、盤虧大

預期不達,在於便利蜂精算的“夥伴共贏計劃”(開放加盟)單有便利蜂的“贏”,加盟商未見賺頭。

確定的是,在雙位數加盟店陣營中,單是北京地區就已有頭批兩家加盟店均因門店不賺錢、入不敷出而解約。

加盟分成收益不達預期、加盟不賺錢,想解約卻畏於便利蜂合作經營合同“解約即違約”格式條款的束縛,無法“出坑”、勉強支撐的加盟商,亦不在少數。

有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便利蜂的加盟生意最初是從便利蜂內部員工、店長開局。“公司搞了好幾輪的加盟說明會,要求店長加盟,但是店長們算過賬後應承的很少。算來算去,店長們發現自己出資20萬,把直營店接下,能賺到手的不過等同現在幹直營店店長的工資。”

“幹加盟店能賺回直營店店長工資這已經屬於最好結局了,如果加盟店不能控好廢棄和盤虧,減人工,則會連店員工資都發不出來,會持續貼錢虧損。”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便利蜂在簽約前給加盟店試算的分配利益、合作報酬,與實際加盟後給付的落差巨大。

除了前期便利蜂內部員工近水樓臺挑走個別優質立地店鋪,就《零售觀察》三個月的調查走訪來看,做便利蜂加盟店賺到錢的加盟商鳳毛麟角。普遍情況是輕信入坑,連自己幹12小時店員的工時工資都沒有掙回來。

沒有加盟經驗也沒有加盟能力的便利蜂,給加盟商的不是賦能,不是共贏,而是重重陷阱。

首當其衝,便利蜂的委託型加盟看似投入門檻極低(總計20-21萬元,囊括加盟費+保證金+培訓費),但其給加盟店的利益分配模型中,店鋪所有的廢棄、盤虧都由加盟商全部承擔,而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加盟主張和兌現的都是加盟商和總部“廢棄共擔”、利益共擔。

爲了儘量減少銷售機會的喪失,便利店公司總部都會要求門店有一定的廢棄率,尤其是FF區製作類商品及鮮食、日配商品。合理的廢棄率能保證門店銷售持續提升,及提升顧客滿意度和進店黏性。由此,7-11、羅森等便利店公司總部都會對加盟店的廢棄在月終利益結算時給予補貼,且行業慣例均是廢棄加盟店擔一半,公司總部補貼一半。

便利蜂加盟店的廢棄由加盟商全擔,並在加盟說明會上許諾“加盟商可以自行訂貨”,“廢棄是可控的、是不多的”,並在門店試算模型中,給出相對直營店經營期內“對半砍”的理想廢棄額。

便利蜂北京某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其加盟店屬於流動性商圈立地店鋪,基本靠賣水飲和賣場區做高銷售,門店緊挨着一個超大型商場和美食城,FF區(熱餐、關東煮、蒸包、炸品、豆漿、餅等鮮食區)賣的很少。其加盟後反覆跟便利蜂公司反饋要求減少熱餐訂貨,“薅了三個月,都沒能減少熱餐,白天午餐熱餐基本廢棄一半,晚上熱餐基本全廢。即便如此,公司還是說門店有熱餐銷售機會。”

“便利蜂加盟店可自行訂貨就是個謊言。”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便利蜂的訂貨系統對門店每個品類的大中小分類的訂貨量均設置了下限,加盟店的訂貨不能低於下限。加盟店若要調低下限,需要在蜂利器裡發起“訂貨問題反饋”任務,但加盟兩個月了反饋了整兩個月,中臺訂貨部門的處理結果是說廢棄不大,在正常範圍內,下限不可調低。”

其門店平均日銷含稅1.1萬元,月度廢棄額1.2萬元,加盟商提交任務反饋廢棄大,便利蜂數據部門在一個月後回覆稱,“其門店的熱餐廢棄金額佔熱餐銷售額比重爲25%,門店廢棄額佔熱餐營業額比重低於公司大盤,該門店熱餐午餐日盈利64元,屬於正向盈利,熱餐訂貨不可減量。”

上述加盟商細算,按照數據測算門店每天的熱餐午餐盈利64元,意味着按便利蜂給加盟店的分成模型計算,自己最多能分到20%即12.8元,而僱傭一個小時工最低都要22元/小時的時薪。

FF區熱餐不給加盟店訂貨減量並非孤案,很多加盟商反饋便利蜂的自行訂貨最多能減量20%,而部分門店不知是否訂貨系統本身存有BUG,“一個都不能減”的情況也很多。

不單廢棄不可控,“盤虧大”也是便利蜂加盟商的不可承受之重。

便利蜂全門店體系施行自助收銀,便利蜂又號稱有全門店無死角360度監控,但不論寫字樓店型還是商圈街邊店,便利蜂開放收銀導致的門店盜損、顧客漏結、逃單、偷盜高企。

有加盟店告訴《零售觀察》,其門店每天都有動態盤點和高虧盤點,但門店每個月還是有1萬多元的盤虧,而便利蜂對直營店的盜損追討免賠及香菸盜損申訴免賠機制都並不適用於加盟店。也就是說,加盟店產生的盜損除非加盟商自己能追回,否則便利蜂公司總部都不承擔。

而加盟店的盤虧,月月天天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除了內盜、外盜,就是來自便利蜂本身一盤貨就來的不對數——這是目前便利蜂加盟商普遍反饋加盟後吃進的一個“悶虧”。

除了香菸能用手持掃碼收貨驗貨,便利蜂給門店的夜班來貨並未在技術上實現收貨驗貨到單品,僅僅覈驗筐數,而便利蜂的冷藏日配商品均是敞開沒有封箱的週轉筐到貨,便利蜂收貨SOP(標準操作流程)亦要求夜班店員必須在30分鐘內完成冷藏冷凍商品的上貨,否則將按違反SOP操作給門店下懲處扣工時。

便利蜂給到門店的收貨單也是有的,在電腦端供應鏈系統可以查看並打印有倉到店的收貨清單,但是日配和非日配和耗材加在一起每天都有上千個SKU的紙質清單,要在晚上最多不過兩三個小時的收貨上架的時間內,打印出來,憑店員人工弱眼找到商品、一一覈對驗貨確認差異,再發起任務提交到貨差異的商品和開箱的視頻舉證,這在實操上並未給予夜班店員可執行的時間。

對於便利蜂直營店體系而言,不管是門店還是倉庫,少發貨少收貨,或到貨差異大小都出不過是便利蜂一家公司,門店少收貨了那就是貨在倉庫,倉庫發錯貨發多貨了那得賺的、盤盈的也在門店,“肥水總歸不流外人田”,便利蜂總是不虧的。因此便利蜂不需要多此一舉投入門店驗貨的流程和技術開發,但現如今便利蜂棄直營改做起了加盟,盤虧由加盟店全擔,便利蜂依然不給加盟店實現收貨驗貨到單品的技術支持。

零售行業左右玩的就是三個字——人、貨、場。其中,“貨”是零售店鋪經營的根本。門店一盤貨的交付都不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不能做到高效收貨覈驗,反而加盟商要反覆“背鍋”盤虧和承擔來貨本身的錯漏和差異,不得不說這是自詡“用科技重構零售”的便利蜂莫大的諷刺。

有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只要自己上夜班基本上總能發現來貨要少幾個東西,但舉證流程繁瑣,且申訴基本會被系統判定通不過。長此以往,多數加盟商也都類似因舉證繁瑣、申訴無用選擇默認“來貨即盤虧”的現實。

算法失效

便利蜂以數據、算法爲驅動,將便利店門店運營管理和物流、工廠板塊的各個環節流程化、任務化、工時化、自動化,相對實現了直營門店高效的批量複製。

改玩加盟店,便利蜂這一套算法完全失效了。

原來用便利蜂的算法,直營店相對解決了“小店難管”的問題。

“小店難管”難在“管人”。便利蜂用算法將門店上萬元的日銷分解、量化成N袋蒸包、X包薯片、Y箱農夫山泉、Z根玉米、M個成品便當……再根據算法將每個商品完成製作或完成上架、盤點、效期檢查等便利店所有工序所需花費的時間和人力計算出標準工時,再以一品一碼錄入便利蜂系統,一家便利店所有需要店員去完成的工作全部在線“碼化”。

店鋪何時需要店員做何工作、店員是否完成工作這個傳統零售門店需要人工督工和下指令和專業培訓和驗收的全流程被便利蜂算法驅動系統自動下發一個個工序任務、店員掃碼即完成工序任務的方式替代。

對直營店而言,24小時經營的便利店的工作內容都被算法精算到位和分配到位,員工的操作門檻降低至接近實現“傻瓜式操作”,無需任何零售理貨、製作餐食、清潔、服務顧客等經驗即可上崗,並充分“精算”出一個員工的工時上限,密集的工序打卡任務和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和機器人監控,基本上實現了店員全工時都有幹不完的活,無偷懶的時間和空間。

在直營店模式下,便利蜂實際上是用算法消滅了店長崗位,直營店店長更多責任在於門店一些機器、系統無法替代的瑣事,譬如店鋪設備設施故障報修、水電費發票的回傳總部、客訴處理等等。

但是,這一套數據算法系統的成本是高昂的,且依然只能解決簡單的“量”的問題,無法解決“質”的問題。

也就是說,便利蜂花費巨資研發數據算法系統,以數據算法做標準化、自動化系統精簡人力、提升效率,但最終數據算法系統並不能把門店做好,便利蜂反而因爲數據算法整套系統的高昂成本買單而導致無法在商業模型上實現盈虧平衡。這也是便利蜂直營店模式無法繼續走下去的內因。

到了加盟店,便利蜂這套引以爲傲的數據算法系統就更爲雞肋了。

但凡來做便利店行業的加盟商都深知一個基礎知識點:微利是要加盟主從自己幹自己控廢棄抓盤虧減人工裡摳出來的。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的委託型加盟基本上也都有“加盟主必須全職在店經營管理門店”的硬性要求。

一旦有了加盟主的親力親爲這個前提,便利蜂靠數據算法系統自動化來督工的方式反而就多餘了,甚至成爲加重加盟店無效工作、消耗加盟店的累贅。

譬如,便利蜂門店FF區餐食製作的工序是店員必須按照系統下發的生產計劃任務-找到對應的商品外包裝上貼注的二維碼—用製作PAD掃碼確認錄入系統的數量,才能開始製作。

一般日銷超1萬的便利蜂門店,早餐備餐的蒸包就在200-300個左右,大概20多個口味的蒸包,有冷藏有冷凍,蒸包基本10個一包,按照系統推送的掃碼任務,單就蒸包一項店員就得重複掃碼錄入20次到30次。而很多類似麻辣小龍蝦包等個性口味包子,系統每次推送生產計劃任務就是兩三個的拆零數,店員也得掃碼錄入一次。

便利蜂門店早餐從蒸包到粥、餅、炸品、玉米、關東煮、豆漿多達幾十個SKU,所有制作任務都需要反覆掃碼錄入,對於直營店的意義或許是起到一個總部監管監督的流程作用,對於加盟店則完全成了無意義的消耗。

加盟主自己弱眼確認或是把每天要製作的品類分揀出來,所花的時間也比便利蜂系統要求的掃碼錄入工序來得簡單。

而便利蜂的系統和PDA手持會全天候不間斷地下發和蒸包製作類似繁瑣的上百個任務給到店員,包括製作、盤點、廢棄、衛生清潔、效期檢查、陳列整改等很多是天天重複的工序任務。

被便利蜂蜂利器“你有一個任務請儘快完成”的催命般追討的店員,一方面疲於奔命頻頻離職導致門店缺工,一方面自然不斷提價要求加盟店的用工要給予更高的工資。

無效任務多,數據算法系統把簡單的事情變複雜,又把本身最應該做正確的訂貨問題頻頻做錯——銷量好的訂貨少,賣不動的來貨多,加盟店提起反饋沒有結果,或是說“能看到熱餐有連續廢棄,但是系統並沒有可調整係數”,加盟商發起反饋的訂貨任務常常單方面被中臺拒絕。

有加盟商稱門店的三個冷藏櫃都被凍品庫存塞滿了,可每天的訂貨還是不能減量,讓加盟商絕望的是,提起訂貨問題反饋沒有結果,中臺不處理,城市總也不接電話。

“日銷1萬的門店天天要收2萬的貨,夜班三天兩頭離職說幹不了”,而無論加盟商如何崩潰,便利蜂公司總部沒有人會到門店現場給予解決,最好的處理結果是來個蜂利器視頻電話。便利蜂信奉的是數據算法是系統裁定,從來不信傳統零售業那套根本的“現場主義”。

“便利蜂用數據算法替代人,減少人工卻又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只是變相加重人工的工時密度和繁重程度,讓一個人幹2個甚至3個人的活而已,店員被繁重的店務工作累得筋疲力盡因此對顧客沒有溫情缺乏溫度,公司對加盟商則更爲冰冷、缺乏人性。每天和加盟商打交道的只有機器、系統、中臺和蜂利器。”有加盟商說,自己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做無效的工作、發起任務舉證問題、反饋和糾正算法系統的出錯。比如便利蜂的自動排班系統是讓加盟商崩潰的一點,往往在加盟商排定未來一週員工班次後,排版系統總是會按照系統的大數據預測出的銷售進行失敗班次的自動填充和增減調整,而從來不看門店實際的銷售和當班人次。

過去兩年,便利蜂降薪之後,直營店店員和店長流失率巨大,原因不外乎便利蜂店員意識到工時任務繁重與工資不對等,不願再充當被機器系統奴役和壓榨的“人肉機器”。

而加盟商,尤其是外部加盟商,由於加盟前缺乏對便利蜂內部運營真相的瞭解,簽約後才意識到自己成了便利蜂數據系統失效下接續繁重店務的“冤大頭”。

“解約即違約”

便利蜂直營店轉加盟從2023年8月開局,由便利蜂內部店長、員工開啓“內部合作經營”(內部加盟),內部加盟並不如預期,首批5家加盟店試水後,便利蜂提高對加盟店的分成比例和開放加盟門店範圍,將全區域門店都開放給內部意向加盟主,兩輪力促後據悉約有40多家內部店長加盟完成轉型簽約。

此後,便利蜂開始在線上App和線下門店雙渠道張貼海報,向外部力推“夥伴共贏”計劃。外部加盟預期不達後,便利蜂又回頭通過幫便利蜂門店店長解決資金問題的方式,即將投資需20萬元的加盟成本分攤到允許四個人合夥加盟的方式來激勵門店店長加盟,甚至還用“不加盟即失業”的威逼利誘手段誘使門店店長加盟接店。

如前所述,市場始終沒有爲便利蜂的故事買單。

在四個城市仍有1000多家店鋪的基數上,僅雙位數的加盟店簽約,及迫不及待出坑、排隊解約的加盟店現實,映照出便利蜂加盟自救的告敗。

是市場已經不再有便利店賽道的投資行情了嗎?

並非如此。就在便利蜂的大本營北京市場,7-11、全家、羅森的加盟說明會現場每週都是被意向加盟者擠得滿滿當當。

在經濟低迷週期,小商圈、製造型的便利店其實是更爲穩健、剛需的消費業態,是能抗週期的投資低風險零售業態。便利店業態也是能抵抗線上電商衝擊的爲數不多的線下零售實體店業態。

不是便利店不行了,是便利蜂不行了。

除了前述的種種問題可歸結爲零售技術問題,便利蜂加盟落空的內核或在於這家公司開做加盟的初心就是投機的,既欠缺做加盟的體系和能力,也欠缺做加盟的商業誠信。

按照加盟商的介紹來看,便利蜂在推出加盟前並沒有“利益共擔”的制度設計和初心,加盟基本的配套支持到了便利蜂全部淪爲一紙空談,而加盟商作爲簽約格式合同的弱勢一方,入坑後才醒悟到便利蜂所有的條款都是於己有利、於對方有責,加盟商上訴無門。

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便利蜂對加盟商的管理是“以罰代管”,且是PPT式管理運營。

便利蜂加盟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快速“撈錢”的流程。譬如培訓,每一個外部加盟商必須繳納5000元/人的培訓費才能享有加盟便利蜂的資格,而便利蜂對外部加盟商的培訓沒有任何培訓內容,安排一家門店10個工作日,按時上下班打卡,跟着手持下發的工序任務做完,即是拿到銀牌標籤的合格加盟商。

而到了簽約接店後,便利蜂對於加盟商的指導和培訓就更少了,直接上來就是下懲處。“門店反饋訂貨過多要求系統減量兩個月都沒有減量,但12月份開始便利蜂卻開始扔了一個懲處SOP在蜂利器羣裡,密密麻麻大概上百項懲處細項,都沒有時間細看,就收到了懲處。”

譬如“不按生產計劃製作下懲處”,系統上午推送的玉米廢棄了10根,中午繼續推玉米制作任務,加盟店少製作一根玉米,便利蜂給予少製作懲處。

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加盟前招商對接人員承諾的是便利蜂會對門店提供各種支持、指導,雙方共同提升門店經營。而加盟後,加盟商除了能在便利蜂的“蜂利器”裡接收到各種懲處SOP之外,基本見不到督導上門店。一週到店一次的是內控和品控,他們不給門店答疑各種操作問題,只負責在店內拍照記錄下加盟店的違規和錯誤進行上報懲處。

“加盟前承諾的一週巡店一次,加盟商僅在接店時見了一次,然後是兩個月換了三任對接人,平均一個月都沒有巡店一次。對接人不到門店現場辦公處理解決問題,也不接電話或微信,便利蜂門店所有問題反饋和解決都需要加盟店在便利蜂的蜂利器上發起相對應名稱和主題的任務,然後提交證據舉證出問題了,如此還沒有中臺會響應,需要加盟商複製鏈接轉給對接人,後者看見後轉發催辦,中臺纔有相應的人來處理。”加盟商說。

“加盟兩月,天天陷於門店設施設備報修和訂貨問題反饋的舉證中,便利蜂還要給各種不合理的罰款和懲處,月底收到賬單分成還不夠支付店員工資。”

已解約的加盟商告訴《零售觀察》,便利蜂公司解約全程不與加盟商洽談,僅以一紙解約函就單方面收回了門店,加盟商至今沒有拿回來加盟費和保證金,這意味着加盟主苦幹兩個月,21萬元投資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