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量2024(中):卷出個未來
晚上9點半,上海浦東一家捷途4S店的主播還在直播。在一片漆黑的汽車城中,捷途門店白色的燈光異常醒目。晚上在4S店直播賣車雖然比較少見,但也不難理解,多數人白天上班,晚上纔有時間刷手機,此時直播才能準確地鏈接到目標客戶。
但是晚上還留幾名銷售顧問值夜班,就不太容易理解了。過去20多年裡,汽車4S店一般都在早上9點上班,下午5點半~6點下班,晚上黑燈瞎火是4S店的常態。“我們有些用戶是在工廠上班的,晚上纔有空來看車,需要留三四名銷售顧問做晚上的客戶接待和簽單。”門店總經理朱峰解釋說,過去1年裡,該店平均每個月晚上能賣出十臺車。
這十臺車看起來不起眼,但是每個經銷商如果晚上能增加10臺的銷量,全國就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在“白+黑”的作業模式下,2023年捷途在上海的銷量增長高達118%,全國銷量增速75%。考慮到上海以及全國新能源車份額快速擴張,而捷途主銷產品均是燃油車,捷途汽車在上海和全國的增速就非常驚人了。
在多個閉門溝通會和私下交流的場合,不斷有車企高管屢屢提及捷途——“你跟他們熟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把這個問題拋給捷途汽車高管張山,他沉默了一會兒回答:“別人賣車,我們拼命。”
捷途現象
捷途汽車誕生於2018年,這一年中國車市狂奔近20年之後增長勢頭戛然而止。初期捷途汽車以突出的性價比切入SUV市場,取得一席之地。而其獲得全行業廣泛關注是在疫情後,一是整個市場連續兩年較爲低迷,二是新能源車迅速崛起,大肆擠佔燃油車的生存空間。但是主要銷售燃油車的捷途,雖然銷售總量不算大,但市場地位快速提高,在燃油SUV市場,捷途汽車由2021年的行業第11名提高至2023年的行業第五名,銷量增速也達到了75%。
在一個微觀小市場去考察,捷途的變化更加突出。朱峰表示,2022年捷途在上海只有2家4S店,2023年增加到7家店,並且每家店的銷量都還不錯。2023年,捷途在上海的交付量增幅高達118%。
這實在是一件讓人費解的事情。上海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一直在國內名列前茅,2023年逼近50%,去年11、12月一度達到60%。過去幾年上海發生的另一個變化是頭部集中效應加強,現代、起亞、福特等二線品牌門店急劇收縮。主銷燃油車並且客觀來說屬於二線自主品牌的捷途汽車,爲何能在上海實現如此激進的擴張?
張山說,的確捷途汽車此前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偏性價比的品牌,過去捷途的主力市場是西藏、雲南、貴州等西部省份。2023年,捷途汽車實行了一個專門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拿下大城市,從低線往高線去突圍。
爲了達成目標,捷途汽車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行動,包括新產品的攻勢、渠道的擴張和直連客戶的數字化營銷升級等。其中最爲同行關注的就是新媒體運營。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汽車經銷商的進店客戶中接近一半來自於汽車垂直網站的線索,其餘爲自然進店、車展以及戶外拓展。疫情後出現了兩個主要的變化,一是垂直平臺的線索質量下降,並且價格還在不斷提高;二是自然到店及拓展客戶減少,這導致汽車廠家與經銷商整體遇到線索和進店量下滑的壓力。
2020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捷途一家經銷商爲了突破瓶頸,通過直播和短視頻賣車。捷途汽車發現後,快速地挖掘背後的邏輯,自己下場學習如何做直播、短視頻,總結出方法後帶領所有經銷商轉型做新媒體。
如今,捷途汽車搭建起經銷商全面參與的全生態新媒體運營體系,每天幾百個賬號做直播和短視頻,成交量佔到了全部銷量的40%。如果說以往主要依靠垂直平臺線索的模式爲“等靠要”,捷途則是自食其力,自己下場成爲平臺。
最後,是“白+黑”的作業模式。如前所述,4S店自誕生以來,其工作時間就是早上9點到下午6點左右。但捷途汽車全國共約有500家加入了“白+黑”工作模式,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
原因之一是捷途門店會有主播在晚上直播,在線與用戶互動。如果主播在直播間邀約客戶到店,就必須有銷售顧問進行接待。原因之二是開展夜間直播後,發現的確有部分客戶只有在晚上有時間,或者說樂於在晚上到店看車。發掘到這部分需求後,共有500家門店加入了“白+黑”作業模式,平均每晚1600名銷售顧問在店內值守。
辛苦與精耕細作也帶來了可觀的回報。2023年,捷途汽車在上海燃油車市場的份額由2%增長到10.5%,在浙江省的份額由6.2%翻倍增長到14.9%。
隨着車市內卷加劇,所有車企都在想辦法突圍,捷途汽車的新媒體運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打法、組織架構與人員設計、流程,線上線索與線下門店管理打通的數字化系統工具等,是其他車企迫切想要學習的內容。
不過記者注意到,比起一種方法論或工具,更值得關注的是捷途內部已經建立起自我糾錯、迭代、持續學習的循環體系。比起一種“新武器”的使用,學習型組織能夠爲企業帶來更加持續長久的創新力與競爭力。
捷途汽車一位經銷商告訴記者,廠家每個月都會組織經銷商之間的培訓,讓優秀的經銷商來分享成功的案例與打法。由於這些培訓很快就能反應到終端銷量的提高,經銷商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內部競爭與學習的氛圍也很濃。
快魚吃慢魚
記者上個衛生間的功夫,回來時上海松江奇瑞4S店總經理李軍正在批評一名銷售顧問。見到記者詫異的眼神,李軍解釋說,一名來看瑞虎9的客戶在店裡待了2個小時,剛剛突然走掉了。“客戶能夠待那麼久,說明意向是很強的,怎麼能讓他流失掉呢?”李軍有些恨鐵不成鋼地說。
“廠家總是跟我們灌輸這樣一種理念: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很激烈,客戶線索非常有限,也非常容易流失,誰先攔截、邀請到店,做好過程體驗。客戶在店裡的停留時間越長,才能掌握轉化成訂單的先機。”李軍向記者說道。
李軍說,奇瑞2023年起的變化,首先是整個系統作戰風格更加狼性,其次是整套管理和培訓體系的提升。比如區域督導進店,首先要看“9件事”有沒有做好,這9件事主要與邀約、接待、產品講解、試駕等過程體驗相關。如果店端做的不到位,督導會輔導店端改善提高,而不是“開口就讓我們提多少車”。
再次是新媒體運營。2022年底,記者曾問奇瑞汽車副總經理李學用如何實現快速增長的目標,他回答的幾條路徑就包括新媒體運營。當時,捷途汽車作爲一匹黑馬崛起於中國汽車連續下滑和疫情影響的5年,捷途汽車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對新媒體的使用。2023年,奇瑞把捷途在新媒體運營等方面的打法複製到奇瑞品牌,效果提升明顯,當年國內銷量增長超過50%。
今年2月,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發表新春寄語說,今年又將是“最卷”的一年,卷價格,卷產品,卷服務,卷流量……一切到了“見真章”的時候。極致內卷的結果是每家企業都在拼價格刺刀,比產品迭代速度,拼成本控制,拼效率和執行力,也催生出更高效的組織與流程變革。
縱觀2023年中國車市不同車企銷量變化,不難發現實現大幅增長的車企中,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理想汽車、長安深藍、一汽奔騰、嵐圖汽車等,它們都着有一些共性,分別是最高管理層的親力親爲,團隊高強度的努力,終端管理方法的提升,內部機制與激勵方式的變革。
以往車企把車批發給經銷商,由經銷商來直接面對客戶。B2B2C的模式讓廠家處在相對舒服的位置,避免了直接面對用戶的壓力。弊端是終端一線信息的收集和反饋都非常緩慢,甚至於內部的機制扭曲、阻撓着一線信息的傳遞。
捷途汽車要求每一名員工都必須與客戶建立直連的關係,包括李學用本人,整個公司兩三千名員工與10多萬客戶直連。帶來的好處不僅在於直接獲取客戶的抱怨或其他反饋,還倒逼組織往更高效率和執行力方向調整。
2023年4月,榮耀高管鄒良軍加入理想汽車,出任銷售與服務高級副總裁職位。鄒良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提升理想汽車供應鏈效率。
鄒良軍說,華爲巔峰時期,一年在全球賣到2.7億部手機,平均每月能賣幾千萬部。整個計劃體系是以天爲單位來看每個渠道的庫存,以及在某一個渠道里面的庫存能夠銷售的天數,以此管理全渠道的庫存。來到汽車行業後發現,汽車行業是按月來看庫存的,這與手機行業完全不同。
“理想以‘天’爲單位看庫存,要求任何一個客戶下5000塊錢定金之後,平均不到7天的時間把車交付出去。我們學習並借鑑了以前手機行業的管理經驗,本質上就是把效率提高,我希望由銷售驅動整個公司集成供應鏈的變革。”鄒良軍對記者說。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理想汽車存貨週轉天數是26天。橫向對比,蔚來汽車是56天,特斯拉是60天,小鵬汽車是74天。
過去兩年,保隆科技和孔輝科技成爲中國空氣懸架領域的明星零部件公司,它們不僅改變了空氣懸架的市場格局,也大幅降低了空氣懸架的門檻,使得更多用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來擁有這一配置。
僅僅五六年之前,空氣懸架還是百萬元豪車專屬的配置,被大陸、威巴克、採埃孚等國際知名供應商掌控。爲什麼中國本土的保隆科技、孔輝科技能夠異軍突起?
保隆科技董事長張祖秋告訴記者,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中國老闆勇於做存在虧損風險的投資,這是外企職業經理人通常不會做的;二是外國車企有一套固定的開發和量產節奏,它們在過去幾十年中適應了這種相對慢的節奏,而中國公司節奏更快,海外供應商進行一次產品迭代的時間,中國車企或供應商的產品可能會實現2次甚至更多次的迭代。外國的供應商很多時候不能適應中國公司的節奏,這給本土公司創造了機會。
“中國公司是沒有節奏的,隨時變,客戶要什麼節奏我給你什麼節奏。外資大廠的節奏我們是最不喜歡的,因爲我們永遠沒機會,對不對?我們就要發生變化,我們就要亂中取勝。如果用他們的節奏,我們永遠就是跟隨者,永遠沒有機會在哪個領域超過它。”張祖秋說。
卷出個未來
一汽奔騰銷售公司總經理丁健經常暗訪不同品牌的門店,2023年他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一次在東北松原走訪時,發現當地不少人買了純電動車。
在既往的認知裡,中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由於人口和氣候的原因,是純電動車最難普及的地區。但是當丁健在不同區域走訪時,直觀的感受是新能源品牌門店的增加,和開電動車的人多了起來。
統計數據也顯示,2023年市場最突出的變化,是“三北”和四五線市場新能源滲透率急劇的提升。比如東北地區2022年新能源車滲透率爲11%,2023年前9個月達到了21%,其中純電動的滲透率還比插電式混動略高,爲10.9%。華北、西北也出現了類似的變化。
細分到具體的城市,西藏拉薩2022年新能源車滲透率爲3.4%,2023年前9月達到了9.2%。趙本山的故鄉鐵嶺市2022年新能源車滲透率爲8.4%,2023年達到了20.7%。
長春某銀行一位40多歲的職員前年買了一臺特斯拉Model Y,當時他有兩臺燃油車,在駕駛Model Y行駛了2年後,他把兩臺燃油車都賣了。“加速性能來的太廉價了,同樣的加速性能燃油車起碼要100萬元以上,電動車二三十萬就可以有。”他向記者說道。而東北冬天電動車續航打折的問題,他認爲只要規劃好行程也不成問題。
“續航打折的抱怨是一時的,使用成本、性能和智能化體驗的讚美是每一天的。”丁健說道。
“三北”地區新能源車滲透率的變化,充分證明新能源車的大勢已來。當不少合資車企對新能源的趨勢半信半疑時,中國車企藉助電動化、智能化實現了最爲關鍵的一次躍遷。
丁健認爲,過去20年裡,中國自主車企經歷了4次躍遷。第一次是2000年前後,以比亞迪F3、吉利優利歐、奇瑞風雲等爲代表,在大衆捷達、桑塔納、神龍富康賣十七八萬元時,自主品牌以低價形成定位差異,抓住中國私家車的普及紅利,建立生存地位。
第二次是2008、2009年左右,以吉利第一代帝豪爲代表的自主車企通過緊湊級轎車,以大打小去和合資A0級轎車如雪佛蘭賽歐等爭奪8萬~10萬元市場。
第三次是2014年左右,自主車企抓住SUV市場高增長的紅利,同樣是用以大打小、以高打低的策略,在緊湊級SUV市場取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同時突破了單車售價進一步突破到12萬元區間。
但這三次躍遷,都未能徹底攻入15萬元以上頭部合資品牌的腹地——銷量與利潤最豐厚的A級SUV和B級轎車市場,更不用說豪華車企統治的30萬元以上市場。尤其是隨着大衆汽車加大SUV產品投放,合資車企加大產品向低級別市場進攻後,自主品牌的份額一度被壓縮到35%左右。
直到2021年,智能電動車浪潮襲來,顛覆性的改變發生。2021年,自主品牌市佔率恢復到44%,爲此前3年新高。2022年,自主品牌市佔率提升到49.9%。2023年,自主品牌市佔率進一步提升至55%,創歷史新高。
與份額同時增加的,是自主品牌在各個細分市場的突破。在A0級市場,曾經的神車飛度、POLO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比亞迪海豚、五菱繽果、宏光MINI EV。在A級轎車市場,比亞迪秦取代了軒逸和朗逸成爲新的王者,吉利星瑞、帝豪、奇瑞艾瑞澤8、長安逸動、UNI-V取代寶來、雷凌進入銷量前十。
合資品牌曾經在B級轎車市場佔據近乎壟斷的地位,如今曾經堅不可摧的堡壘也出現了裂紋。比亞迪漢、極氪007、深藍SL03紛紛殺入。2024年,被業內戲稱爲“八大金剛”的小米SU7、極氪007、領克07、極越07、吉利E8等自主產品將加速對20萬元~30萬元轎車市場的滲透。
再往高端看,年輕的理想汽車已經實現千億營收,平均單車售價超過30萬元,月交付量一度超過5萬輛。今年,理想汽車的目標是80萬輛,如果實現,它將改變中國豪華車市場的格局。
去年底,華爲問界推出了售價超過50萬元的M9,迄今爲止,M9收穫了5萬訂單。在更高級別的市場上實現了中國品牌的突破。
“我們必須看到,中國新能源車在各個領域的突破,根本性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產品與合資相比出現了代際型的領先。”極氪科技副總裁林金文說道。
去年12月底,極氪推出了純電轎車極氪007,這款車搭載了高通8295芯片,最快零百加速成績2.48秒,配備了由21個喇叭組成的7.1.4音響系統。一位在同價位合資燃油車與極氪007之間比較的用戶評價說,合資燃油車無論是動力、舒適性、配置全方位落後,簡直是低一個維度的產物。
而這種全方位的落後不僅僅是極氪,幾乎所有合資燃油車與智能新能源車的對比都是如此。在走訪過程中,多家合資品牌4S店的銷售顧問直言戰敗給自主品牌的案例越來越多。“不管是尺寸還是豐富的配置、內飾質感,都感覺不像一個時代的產物。”一位大衆品牌的銷售顧問說。
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餘承東經常在發佈會上說問界的產品是外資友商“一半的價格”、“一倍的性能”、“一半不到的油耗水平”。
雖然餘承東經常被戲稱爲“餘大嘴”,但一位豪華車企中國區高管在體驗M9之後對記者說:“M9的大燈功能直接走在所有品牌前面,其他功能配置完勝傳統豪華車,用料考究媲美邁巴赫。從價格考量,性價比很高,完美地給了一些隱形富豪羣體平替邁巴赫的選擇。”
產品更加領先,管理更加高效,效率更高,執行力更強,對中國用戶需求的理解也加透徹,這是智能新能源車創造的彎道超車機會,是過去幾年汽車行業持續內卷催生的變化,也是中國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底層邏輯。
事實上,觀察2017年起合資品牌持續性的衰退,神龍汽車、東風悅達起亞、北京現代、長安福特、廣菲克倒下的順序,也暗合它們與自主品牌的競爭關係——主銷產品售價越低,與自主品牌最接近的品牌最先倒下。
如今,本田、日產也在遭遇巨大的挑戰,大衆、豐田看起來較穩。全球範圍內看,它們的銷量規模與利潤還非常可觀。但多位車企高管認爲,大衆、豐田會逐步失去在中國市場的統治地位,它們沒有奔馳和寶馬品牌的優勢,缺乏與自主車企同等的效率和行動力,還受到外方股東全球總部的掣肘。
此外,放眼全球市場,中國汽車出海也進入到全新的階段。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接近500萬輛,超越日本爲全球第一。如果細究兩國本土汽車公司的總產量,中國還不值得驕傲。2023年日本汽車公司在日本本土以及全球不同國家的屬地工廠,共生產和銷售了將近2500萬輛汽車。而中國汽車在海外的基地還很少,主要在國內生產,全球總產量大約爲1500萬輛,遠落後於日本汽車公司。
不過變化已經在發生,2023年,奇瑞、上汽出口數量已經逼近100萬輛,吉利、長安也在快馬加鞭猛追。行業內的一個共識是,中國當前是全球最卷的市場,極度的內卷也培養出一批戰鬥力極強的中國公司,等到它們轉向海外,廣闊天地大有所爲。
在泰國,日系車企已經感受到中國車企的攻勢。2023年,長安汽車啓動首個海外基地“泰國新能源基地”的建設,首期產能10萬輛,並同步在泰國設立了長安汽車東南亞、長安泰國銷售、長安泰國零部件三家本地公司和本地化運營團隊。在出海的佈局上,長安汽車燃油車聚焦中南美洲、中東及非洲、獨聯體區域,新能源領域搶抓東南亞、歐洲新能源發展窗口期。
此前,上汽、比亞迪已經紛紛在泰國投資建廠。中國車企的進入迅速改變泰國車市勢力範圍,2023年,中國車企在泰國市場的市佔率從約5%急劇提升至11%,日系車的市佔率則從約90%下降到78%。
今年1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隨着中國車企的進軍,東南亞將會是下一個最卷的市場。
李學用提醒說,中國品牌普遍比較急躁,不少沒有靜下心來去制定百年甚至更長遠的品牌規劃,搶佔市場的戰略戰勝了對品牌的思考,“我們有很高的效率,很理解用戶,也能造出質量穩定且性價比很高的產品,但是怎麼能夠讓中國品牌向上突破、價格突破、品牌突破、用戶使用層的突破,我認爲這是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不過博世集團董事會顧問、博世中國前任總裁陳玉東對中國汽車的未來報以極度樂觀的態度。在退休之前的最後一場獨家採訪中,陳玉東向第一財經記者描繪了他認爲即將成爲現實的未來:中國本土汽車公司的全球產量將會達到3000萬輛,佔據全球近30%的份額,其中2000萬輛在國內,1000萬輛在海外。
而這,也是奇瑞、吉利、長安、理想、比亞迪們的星辰大海。
(應受訪對象要求,文中張山、朱峰、李軍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