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摸野生動物!別摸野生動物!別摸野生動物!

月肝三萬字攻略,你自認爲萬事俱備,滿懷期待踏上了西藏治癒之旅。綿延不絕的雪山、草原,盪滌着你在焦灼的城市節奏裡染上的浮躁與疲憊。

小羊好奇地湊到你的車窗前往裡張望,呆萌的表情讓你忍不住伸手擼它;一下車就被成羣結隊的“社牛”土撥鼠團團圍住,你蹲下身和它們懟臉合照,對着這張“人生照片”愛不釋手;鼠兔跑得飛快,不等你按下攝像機的快門就已經不見蹤影……

然而,同樣是和野生動物接觸,葉阿婆被照顧多年的野生獨臂猴子“星星”咬傷[1],兩歲大的小男孩死於和山羊接觸後的大腸桿菌感染[2],翻過護欄的“入侵者”被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攻擊[3]。

健康安全回到家的你,其實已是萬幸;和野生動物親密接觸,遠比你想象的危險。

動物身上的病菌,防不勝防

藏野驢、藏原羚、藏狐、岩羊……你跟隨嚮導手指的方向,驚歎於草原上自在馳騁的野生動物們。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害的動物,可能已經悄悄給你準備了“驚喜”。

在1400種人類傳染病病原體中,超過六成的病原體具有動物源性[4]。2003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6次全球突發大流行公共衛生事件中,有5次的病原體都首先由動物傳染到人,包括甲型(H1N1)流感、西非埃博拉病毒病、剛果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5]。

人獸共患病可通過氣溶膠、口腔、直接接觸等途徑傳播[5] / Unsplash

在自然環境中,野生動物的羣居偏好和遷徙行爲都會影響它們接觸病原體和傳播傳染病的概率[6]。

回到酒店,你開始頭痛、全身乏力,哀嘆高原反應真是和你不離不棄,其實很可能是你在羊羣中觸摸小羊時,它們把身上的布魯氏菌傳染給了你[7]。

土撥鼠和生性不懼人的岩羊還可能是鼠疫的攜帶者,鼠疫菌甚至可以通過你手指的倒刺進入人體內,然後經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8] 。2014年7月,甘肅酒泉的牧民就因放牧時誤入喜馬拉雅旱獺鼠疫自然疫源地,感染敗血型鼠疫繼發肺感染而死亡[9]。

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在亞洲和歐洲地區的傳播時,鳥類遷徙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0]。當你在西藏的班公湖邊與海鷗合影時,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爲了病毒傳播中的一環。

即使你有觸摸動物後立即洗手的好習慣,但就近尋找的水源卻可能被動物糞便污染。隱孢子蟲、十二指腸賈第鞭毛蟲、比氏腸球菌等引發胃腸炎的重要致病菌,就可能通過糞口傳播攻陷你脆弱的腸胃[11]。

小心謹慎的你在野外抵制住了動物們的“糖衣炮彈”,尋思着回家後去動物園和動物們互動的安全係數更高。事實上,讓各種野生動物跨越了地理障礙齊聚一堂、飼養空間還十分有限的動物園,也爲病原體的傳播創造了便利條件[12]。

小朋友喜歡去動物園,但他們的免疫力較弱,更可能感染病毒 / Unsplash

在杭州、蘇州和大連動物園,屬於人獸共患胃腸道寄生蟲之一的芽囊原蟲檢出率就分別達8.3%、5.63%和5.19%[13]。野生動物園裡裡你心心念唸的大明星卡皮巴拉,看起來乾淨健康,卻很可能攜帶有讓你飽受腹瀉折磨的隱孢子蟲[11]。

而且,動物園爲人和動物提供了較多的接觸機會,更容易造成人獸共患病在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傳播[14]。美國、歐洲、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報道稱人羣中爆發的人獸共患病與接觸動物園或農場的動物有關[15][16]。

一時的好奇和“手癢”,卻可能是飛來橫禍,直接把你送進了急診,這筆“買賣”,着實一點也不划算。

被動物襲擊,可能是你作死

上一秒還扒着你撒嬌賣萌的土撥鼠,下一秒就可能因爲你無意識的小動作“翻臉”咬你一口。你把動物當朋友,但它們可不一定領情。

要想和野生動物親近,就必須做好被它們攻擊的心理準備。據統計,在1950年至2019年期間,全球共發生了5440起大型食肉動物襲擊事件[17];截至2018年,僅在美國就有47000人被野生動物咬傷或襲擊後尋求治療,每年甚至約有8人因此喪生[18]。

當野生動物在覓食時,會因爲爭搶食物而發動攻擊。一些進入村莊尋找食物的野豬,就常常會襲擊當地人或在稻田幹活的農民[19]。繁殖期的野生動物更是處於暴走狀態,爲了爭奪配偶或保護幼獸,對外界干擾極其敏感,極易出現攻擊行爲[20]。

不少地區會在野生動物繁殖期設置緩衝區,限制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干擾 / 圖蟲創意

更何況,動物們往往有很強烈的領地意識,如獅子、老虎等會撒尿做標記,向其它動物宣告這片獨屬於它的、不容侵犯的絕對領地。研究顯示,入侵領地是人們被動物攻擊的最常見原因[21]。

識別不到領地標記的你,誤闖入它們的領地,對動物而言,便是最強烈的挑釁信號。動物們會以攻擊的姿態,耐心等待你露出破綻,給予你致命的一擊。2004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羽毛河中游泳的一家四口,就遭遇了一隻野生水瀨的襲擊,全身多處被撕咬、抓撓[22]。

野生動物還對氣味很敏感,在陌生的氣味面前,它們會產生警戒防禦甚至攻擊的行爲。即使是動物園裡與動物長期相處的飼養員,突然更換了工裝或身上留下其它強烈氣味,動物都會進入防禦狀態甚至升級爲攻擊[23]。2016年,在四川臥龍的天台山野化培訓場,就發生了飼養員被大熊貓咬傷的意外事故[24]。

日本奈良,因在拍照時讓鹿等待食物,遊客被咬或撞傷的事件經常發生 / 圖蟲創意

在動物園裡,籠舍、隔離通道就是動物的領地,再加上應激、受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任何侵入者都可能受到攻擊[23][25]。你翻越護欄走到籠舍前給黑熊餵食,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咬斷手臂[26],更別說直接進入動物的活動區域了。2016年,就有遊客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的猛獸區擅自下車,被埋伏的老虎襲擊導致一死一傷[27]。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裡,白面僧面猴杜杜、考拉茉莉膨脹着你的“少女心”;但千萬別被野生動物可愛迷了眼,現實中的它們仍然保留着讓你粉身碎骨的野性。

放肆的打擾,傷了動物也害己

也許在你看來,擼毛、餵食等互動行爲是你向動物表達自己喜愛之情的方式,可對於嚮往自由的動物來說,只是徒增負擔。

既有研究指出,人類對野生動物頻繁的侵擾可能超過了天敵的干擾[28]。比如,有旅行社推出了前往馬拉西亞沙巴山打根海龜島夜探綠海龜產卵孵化的旅遊項目[29],可遊客的存在和人工海濱照明會干擾綠海龜的築巢行爲、誤導它們的行進方向,導致雌性綠海龜無法成功產卵[30]。爲了在危險和干擾增加的“惡劣”環境中生存,野生動物只得通過調整行爲,培養對撫摸、閃關燈等干擾行爲的耐受力[28]。

動物對突然的響聲和震動非常敏感,遊客拍打玻璃會讓它們受驚和緊張 / 圖蟲創意

在西藏穿越阿里大環線時,你給偶遇的野生動物投餵了餅乾、仙貝,對着它們一臉滿足的吃貨模樣狂按快門。事實上,對野生動物而言,這些零食可能使它們營養不良,寄生蟲增加、繁殖和適應能力下降。針對澳大利亞海豚餵養計劃的研究發現,人爲餵食減少後,海豚後代的存活率有所提高[31]。

持續和長期的投喂行爲還可能導致動物種內和種間的攻擊行爲[31]。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埃文斯山,研究人員發現,遊客在餵食加拿大野羊 (Ovis canadensis) 時,一個人手中的食物構成了一個可以被獨家享用的食物來源,使得一隻羊能夠主宰食物,並阻止其他羊羣成員接觸食物,這種進食模式加劇了綿羊等社會物種之間的侵略性互動,並且很可能成爲一種降低羣體穩定性的社會壓力源[32]。

此外,野生動物如果習慣了人類的存在和食物,很快便會對人類的食物產生依賴。這種依賴性使動物失去了尋找天然食物的能力和技能。在經歷了“你餵我吃”這種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互動形式後,動物可能會失去對人類的畏懼,變得更加大膽,甚至主動接近人類,你試圖取得野生動物信任的行爲,反而增加了動物掠奪、攻擊人類的可能性[32][33]。

高糖分食物會導致野生動物出現肥胖、糖尿病和其他代謝問題 / Unsplash

人猴和諧相處一度是峨眉山的一道風景,可由於遊客毫無惡意的投喂,猴羣的行爲逐漸出現變化,從最初的懼怕人類,到習慣投喂,最後甚至開始纏着遊客,不給吃的就搗亂,搶包翻包、抓咬遊客都是家常便飯[34]。

而當你在情況惡化之前停止隨意餵食,動物們可能逐漸恢復到自然的狀態。1945年之前,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內發生灰熊襲擊遊客的人均風險最高。自從黃石國家公園開始嚴禁遊客投喂,並安裝了防止熊獲得人類食物和垃圾的基礎設施後,遭遇熊襲擊的人均致命率顯著降低了[35]。

你自以爲和野生動物親近的行爲,卻可能帶來意料之外甚至危及生命的影響。或許,和動物們最好的互動,是在安全範圍內遠遠地觀望它們肆意撒歡。

參考文獻

[1] 寧海新聞網.(2022).《乖巧獨臂猴走紅網絡》後續——網紅獨臂猴出現應激反應?.

[2] 11NEWS.(2022).2-year-old dies from E. coli infection traced back to petting zoo goats, health department says.

[3] 中國新聞網.(2009).北京男子“擅闖”大熊貓館 雙腿被熊貓咬數十口.

[4] 汪偉, 夏菡, & 李健. (2022). 人類健康所面臨的持久挑戰: 新發和再現人獸共患病.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2(10).

[5] 侯博, 樑朋雙, & 吳林海. (2023). 人獸共患病治理: 起源, 發展與我國治理策略思考. 自然辯證法通訊, 45(3), 99-108.

[6] Ryser-Degiorgis, M. P. (2013). Wildlife health investigations: needs,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BMC veterinary research, 9, 1-17.

[7] 世界衛生組織.布魯氏菌病.

[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鼠疫診療方案(試行).

[9] 向鎖玉, 孫希, & 吳忠道. (2020). 中國鼠疫的疫情及防治進展.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0(5).

[10] Kilpatrick, A. M., Chmura, A. A., Gibbons, D. W., Fleischer, R. C., Marra, P. P., & Daszak, P. (2006). Predicting the global spread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51), 19368-19373.

[11] An, D., Jiang, T., Zhang, C., Ma, L., Jia, T., Pei, Y., ... & Liu, J. (2024).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Zoonotic Gastrointestinal Protozoal Infection in Zoo Animals in China. Animals, 14(6), 853.

[12] 陶照生. (2014). 動物園人畜共患細菌性疾病的防制. 湖北畜牧獸醫, 35(4), 49-50.

[13] 李曉東, 鄒楊, 潘靜, 樑勤立, 曾贊, 孟雨蒙, ... & 朱興全. 我國部分地區動物園動物芽囊原蟲的分子檢測及基因型鑑定.

[14] 安迪婭,陳宜軍,裴豔羣,祝子伏,馮子軒,王麗芳... & 劉晶.(2024).動物園動物消化道寄生蟲感染情況調查.中國獸醫雜誌(03),48-53.

[15]Chomel BB. (2003).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emerging zoonose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Education, 30(2): 145-147.

[16] Bender JB, Shulman SA. (2004). Reports of zoonotic disease outbreaks associated with animal exhibits and availability of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ng zoonotic disease.

[17] Bombieri, G., Penteriani, V., Almasieh, K., Ambarlı, H., Ashrafzadeh, M. R., Das, C. S., ... & del Mar Delgado, M. (2023). A worldwide perspective on large carnivore attacks on humans. PLoS biology, 21(1), e3001946.

[18] Conover, M. R. (2019). Numbers of human fatalitie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e to wildlife. Human–Wildlife Interactions, 13(2), 12.

[19] Pradeep Kumar, S., S Manwar, A., Rakesh Vadakkethil, R., Chitta Ranjan, M., Manas Ranjan, S., Bishnu Prasad, P., ... & Susant Kumar, P. (2021). Pattern of injuries due to wild animal attack among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4(06), 383-388.

[20] 於學偉, 蔣國紅, & 江志. (2014). 動物行爲與動物園安全管理. 野生動物學報, 35(3), 352-356.

[21] Tumram, N. K., Ambade, V. N., & Dixit, P. G. (2017). Human fatalities caused by animal attacks: a six-year autopsy study. Medico-Legal Journal, 85(4), 194-199.

[22] Potter, T. M., Hanna, J. A., & Freer, L. (2007). Human North American river otter (Lontra canadensis) attack.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8(1), 41-44.

[23] 熊飛. (2009). 野生動物行爲與安全管理. 山東畜牧獸醫, 30(7), 85-86.

[24] 央視新聞.(2017).飼養員遭野化培訓大熊貓咬傷 專家談如何防範大熊貓傷人.

[25]李金邦. (2015). 動物園安全管理與科學防範——以太原動物園爲例. 農業災害研究, 5(12), 18-19.

[26] 人民網.(2014).河南平頂山:9歲男孩被熊咬掉胳膊.

[27] Duo, Y., Quan, G., & Hong, Z. (2017). The excise of biopower in wildlif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Crocodile Park, Guangzho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2(10), 1872-1885.

[28] Stillfried, M., Gras, P., Börner, K., Göritz, F., Painer, J., Röllig, K., ... & Kramer-Schadt, S. (2017). Secrets of success in a landscape of fear: urban wild boar adjust risk perception and tolerate disturbanc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5, 157.

[29] 野去自然旅行.馬來西亞沙巴山打根海龜島+京那巴當岸河探秘4日套餐.

[30] Oliver de la Esperanza, A., Arenas Martínez, A., Tzeek Tuz, M., & Pérez-Collazos, E. (2017). Are anthropogenic factors affecting nesting habitat of sea turtles? The case of Kanzul beach, Riviera Maya-Tulum (Mexico). 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 21, 85-93.

[31] Dubois, S., & Fraser, D. (2013).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wildlife feeding in research, wildlife management, tourism and recreation. Animals, 3(4), 978-994.

[32] Lott, D. F. (1988). Feeding wild animals: The urge,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Anthrozoös, 1(4), 255-257.

[33] Marion, J. L., Dvorak, R. G., & Manning, R. E. (2008). Wildlife feeding in parks: methods for monit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and wildlife food attraction behaviors.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13(6), 429-442.

[34] 生態中國網.(2023).下一個峨眉山猴?可可西里網紅狼開始帶“新狼”,是時候意識到危機了!.

[35] Gunther, K. A. (2022). Bear-caused human fatalities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Human–Wildlife Interactions, 16(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