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分身」控制自己 數位社羣使用隱憂
▲孩子們對各式軟體科技瞭解非常粗淺,輕忽也低估了數位行爲的風險。(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叮!…叮叮叮!…」
桌上的平板開機完,孩子一登入帳號,社羣軟體的訊息通知聲,像只好久不見主人的小狗立刻撲上來,這聲音在孩子耳裡聽來悅耳熱情,對爸媽來說則是戒備升高的警報器:到底他們在討論甚麼事這麼熱烈?難道學校裡天天見面還講不夠嗎?
若有機會一探究竟,一定會對孩子們羣組內容的「無聊」程度嗤之以鼻,裡面充滿了無意義的問候、各式各樣的貼圖、看不懂的火星文還有一堆影片或討論區的連結,偶爾還有自制的合成圖搏君一笑,總之正事沒有,多半是打屁哈啦刷存在感的冷笑話,孩子們也知道沒甚麼營養,但能夠成爲羣組一員有機會看看還能嫌個幾句,正是被團體認同接納的重要象徵。
內容雖廢,但若再定睛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數位世界中的各項安全、法律議題蠢蠢欲動地藏在孩子們缺乏覺察的數位行爲裡,不自知地踩到地雷、跨越紅線,若一個不小心觸及法律,很有可能引起軒然大波,比如說:
大家流傳誰愛誰的八卦消息,有人用鐵達尼號的海報把男女主角的大頭照p上去,合成圖貼在羣組裡「祝福」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錄一段學校下課時某人被捉弄滑倒的影片,上傳抖音加上旁白,將影片傳給羣組裡的始作俑者「留念紀錄」。
提到共同討厭的老師,你一言我一語地用髒話「問候」,還一起動腦想個響亮好記的綽號,大家在羣組裡發泄好不痛快。
用網路上的新聞稿產生器輸入人名,馬上有篇假專訪稿報導校園新聞,大家看了直說好有梗!
網路有個「老顏製作app」,大家紛紛把自己的老顏照貼上來分享,真的又好笑又療愈啊。
孩子們大多覺得這些看似好笑、無傷大雅的行爲,只在封閉社羣裡鬧鬧沒有關係,但事實上通訊軟體不斷研發更新、相關法律條文也不斷修正,孩子們對各式軟體科技瞭解非常粗淺,輕忽也低估了數位行爲的風險。
數位社羣使用隱憂
舉例來說,哈佛大學曾經針對入學新生在臉書羣組中分享不當的色情、暴力言論與照片而取消入學資格;這些原本是私密社團中的內容,因爲被截圖流出引起學校關注;而企業團體,也逐漸重視社羣發言與工作的相關性,雖然說是個人私領域的行爲,但後續效應仍會擴大影響現實生活,根本無法切割。
藉由這些事實,我認爲第一個要給孩子的觀念,就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正確心態。即使使用的是虛擬帳號,軟體也有刪除對話、撤除訊息的功能,看似可以隱藏自己、反悔收回,但追溯IP一切都能一目瞭然,資料庫裡仍有紀錄,或者只要當下接收者按下截圖,這些表面上的「保護功能」無用武之地,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孩子們常自認爲羣組成員們之間很有默契,開個玩笑無傷大雅,或者以爲擁有共同喜惡,絲毫不察其他成員們對發言內容的沉默,或許正代表着「無言的抗議」。直到成員們對外抱怨、流出羣組裡自制貼圖、合成海報,甚至是對話內容後,才知道可能誤踩他人底線而付出代價。
▲在數位世界裡,動動手指就能自由分享,「放大加速」的效果,絕非自己能控制與想像。(圖/翻攝自pixabay)
有句諺語:「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這生動比喻用在數位世界裡一樣貼切,更多時候別人拿着原作者的圖或內容進行「二次傳播」,一旦被廣泛流傳之後,原作者早已無法控制後續發展,不論是加料加字、惡意散播,最後原作者都難辭其咎,必須揹負一定程度的責任。
舉個實際發生的小故事:有幾位同學下課時間一時興起,把校園裡的八卦愛情男女主角作成關係圖,有點像電視上、雜誌裡討論明星間的感情連連看那樣,放在雲端上幾個人一起共制共享。然而不知道是誰把這份資料公開出去,只要打上關係圖中的人名,就能在搜尋引擎中看見這張圖。
公開並非本意,幾名被提及的當事者心中感到不快提出抗議,原作者們才知道圖已被上傳公開。然而不論如何,誰也無法證明「不是自己上傳」,此時這幾位原作者就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
另一種最常發生的是LINE羣組中,總是會有同學惡作劇把老師的頭置換到其他圖案上。雖然小時候很多同學也常在課本里塗鴉,開類似的玩笑,但是僅限於自己的課本,即使流傳也範圍有限,最重要的是至少能控制自己課本要給誰看。然而在數位世界裡,動動手指就能自由分享,「放大加速」的效果,絕非自己能控制與想像。
除此之外,廣受歡迎的各類心理測驗、變裝易容APP,背後其實是「個資外泄」的隱憂,特別是人臉辨識的科技發展與政治應用,我們上傳的所有照片與遊戲前按下的授權允許,都可能埋下未來被窺探控制的線索。
使用任何便利的數位工具,是現代人難以避免的「惡」。然而身爲數位公民需要與時俱進,隨着各項功能帶來的新遊戲規則,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考量各種行爲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即便日新月異的科技會讓我們有點措手不及,但只要先清楚認知以下幾個原則,不讓科技凌駕於人性之上,我們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1. 本尊與分身難以切割,現實生活中不會、不能作的事情,數位世界依然如此
2.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任何資訊一旦公開無法收回
3. 由自身發出的圖文創作或言論,須小心保護,避免他人拿去使用
4. 不任意公開自身照片或個資,以免被有心人士使用
熱門推薦》
►少催促快一點 孩子壓力少一點
►成爲自己的父母 問問內心的小小孩需要什麼?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官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