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增量 地方拚立體化或重建

殯儀館、火化場、納骨塔是民衆嫌惡設施,新建相當困難。圖爲臺南環保葬園區。(臺南市民政局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殯儀館、火化場、納骨塔是民衆嫌惡設施,新建相當困難,以全臺唯一沒有火化場的彰化縣爲例,近30年曆任5任縣長努力找地興建,但都因民衆強力反彈而胎死腹中。爲了鼓勵並挹注地方增設殯葬設施,內政部推動「提升殯葬設施量能計劃」,在2021至2025年提供總金額15億元的補助,不過,各縣市都以現有殯葬設施用地「立體化」或「重建」方式爭取補助,避開居民抗議。

內政部民政司副司長鄭英弘表示,全臺3000多處公墓,部分因都市計劃後鄰近新興都會區,例如臺北市一殯位處中山區,附近居民長期抗議促遷,北市府即規劃將北市二殯從「平面」設計改爲「立體化」以擴充空間、容量。

很多縣市殯儀館等殯葬設施不夠用,尤其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公立殯儀館周邊常「殯葬會館」林立,甚至設在住宅社區、大樓裡,供喪家設靈堂、辦法會等服務,雖幾乎都不合法,卻紓解民衆喪葬需求及公立殯儀館禮廳客滿的難題,因此縣市政府往往不告(舉發)不理,或消極「定期象徵性」開罰了事,附近住戶苦不堪言。

據《殯葬管理條例》規定,民間殯葬設施須經縣市政府覈准成立,除面積、環評外,地目須符合土地使用管制規定的「殯葬用地」,對於水源、學校及人口密集區也有距離限制,業者抱怨門檻太高。鄭英弘說,曾有立委提案修法,但因「屆期不續審」,現已無相關修法提案。

除殯儀館外,《殯葬管理條例》規定可設立「單獨禮廳」及「靈堂」,設置地點規定較寬鬆,但除辦告別式外,不能停靈柩,業者盼擴大適用殯儀館舉辦「殮、殯、喪、祭」等範圍。

鄭英弘說,業者個別商業考量不能是違法的理由,須依現行法規管理;臺灣步入高齡化,民衆殯葬需求升高,最大困難是要取得民衆共識,一定要積極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