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跑產業”高效賦能地方產業轉型升級

■本期關注 無錫職院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與生俱來的使命。2020年以來,學校爲企業提供單體超千萬元的技術服務項目已有3個,這得益於學校持續聚焦技術引領,以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和發展爲導向,深化科研服務平臺、資源轉化中心建設,培育核心關鍵技術,着力提升科研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源轉化能力

◎數控技術專業羣聚力“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三大關鍵技術領域,以難加工零部件製造工藝、離散型智能製造單元在智能工廠的應用等爲主攻方向,進行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羣面向工業物聯網領域,在智能製造數據融合、系統集成方案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

◎將技術開發成果與教學研究項目相結合,把“技術案例庫”轉化爲“教學項目庫”,科技成果轉化爲教學案例,“技術標準、教學標準、培訓標準”同步開發與優化,促進了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建設標準等專業要素建設水平的提升

5月26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無錫職院”)智能製造應用技術研究所的徐安林教授來到無錫蠡湖增壓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解決機器人自動化去毛刺工作站的問題。“昨晚企業說有臺機器人抓取不準”,徐安林到現場發現,抓取不準是傳送鏈磨損導致。

機器人自動化去毛刺工作站是企業委託徐安林團隊完成的技術開發項目。“工作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升。”蠡湖股份副總經理潘傑介紹,目前去毛刺作業大多數採用手工或手持電動工具進行打磨,效率低下、成本高且勞動強度大。

“過去一組人一天只能完成150個左右的零件,現在增加到500個。”去毛刺操作員姜玉梅說,零件從工作站傳送出來後,她只需將工作站下料的工件送檢入庫,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5個去毛刺工作站的合同金額約300萬元,這個費用在市面上其實只能建不到2個工作站。”徐安林說,企業之所以願意把產線改造項目交給無錫職院,除了看重教師們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考慮了成本,“降本增效是企業的首要目標”。

小團隊如何拿下企業大訂單?

智能製造應用技術研究所是無錫職院近年來着力打造的3個“千萬元級”研究所之一。該研究所下屬的另一個智能工廠倉儲物流技術及工程應用團隊,近3年來累計爲無錫、蘇州以及浙江、安徽等地的15家企業提供倉儲物流技術智能化改造服務,累計完成2000餘萬元橫向科研到賬。

該團隊成員集合了控制技術、電氣自動化、計算機技術等專業背景,是國內最早進行智能倉儲物流技術研發的職業院校科技團隊,負責人劉志剛擁有計算機專業背景和國內知名企業工作經歷,團隊骨幹王海榮作爲電氣自動化專業資深教師,主要負責工業機器人設備研發與調試。這個團隊2020年承接了常熟開關製造有限公司1212萬元合同金額的倉儲物流技術服務,實現學校單體項目千萬元突破;今年4月,校企又正式簽訂金額1960萬元的MCCB智能成品庫項目和ACB智能成品庫項目,進一步推動企業生產和物流智能化改造升級。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與生俱來的使命。”無錫職院院長周桂瑾表示,2020年以來,學校爲企業提供單體超千萬元的技術服務項目已有3個,這得益於學校持續聚焦技術引領,以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和發展爲導向,深化科研服務平臺、資源轉化中心建設,培育核心關鍵技術,着力提升科研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源轉化能力。“我們在‘雙高’校建設過程中,探索了更加清晰的產教融合實踐路徑,就是‘技術引領、並跑產業’。”

重點專業羣如何建成全國樣板?

2019年,無錫職院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A檔)建設單位,數控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兩個專業羣入選高水平專業羣建設名單,在國內1400多所高職院校中可謂鳳毛麟角。

數控技術專業羣集合了學校傳統優勢專業,曾爲無錫及周邊地區的機械類規模以上企業培養了半數的中層管理和技術管理人員。近5年來,該專業羣聚力“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三大關鍵技術領域,以難加工零部件製造工藝、離散型智能製造單元在智能工廠的應用等爲主攻方向,進行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羣則是面向工業物聯網領域,在智能製造數據融合、系統集成方案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牽頭建設了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主持修訂了《高等職業學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制定了《高等職業學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範》。

5年過去,首輪“雙高”計劃建設任務陸續收官,該校兩個高水平專業羣也已建成全國樣板。其中數控技術專業羣保持一貫優勢,共建工信部“專精特新”產業學院3個;建成教育部骨幹專業2個,1本教材獲評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主持和深度參與制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17項、國家技術標準等12項,獲省級科技獎勵9項。物聯網專業羣則聚焦大數據、設備智聯等關鍵技術,與國內知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3個;新增國家級教師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申獲省級及行業科技進步獎7項。

高職院校如何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兩個重點專業羣儘管各有所長,但我們堅持統一佈局、統籌謀劃。”周桂瑾告訴記者,5年來,兩個專業羣圍繞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進行技術技能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合力打造智能製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技術引領的關鍵是平臺建設,無錫職院歷經10餘年,以智能製造工程中心爲物質載體,建設了智能製造產學研用集成創新平臺,融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師資培養、技術服務、社會培訓、生產示範於一體,“雙高”建設期間進行“AI+智能製造”升級,建設了“工業機器人工程實驗室”“智能工廠倉儲物流技術實驗室”等23個科研實驗室,致力於解決智能製造領域的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

智能製造應用技術研究所聚集了智能製造全生命週期中的關鍵技術,主要爲長三角地區製造型企業提供“智改數轉”(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技術服務,融合了數控和物聯網兩個專業羣的科研力量。該校另一個千萬元級研究所——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則主要致力於難加工零部件工程技術研究,旗下鑽探用特種材料製備與加工技術團隊研發的鑽頭在花崗岩質地實現270米以上鑽探深度,超過國際平均水平的200—250米,吸引了無錫一家鑽頭生產企業投入1000萬元開展核心技術研發。團隊負責人、無錫職院機械專業教師俞張勇教授告訴記者:“企業把鑽頭賣到俄羅斯,對方一邊對鑽頭性能表示滿意,一邊驚訝於研製團隊居然是高職院校教師。”

“我們搞校企合作、技術研發,最終還是要落到人才培養這一核心任務,爲地方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周桂瑾表示,無錫職院將技術開發成果與教學研究項目相結合,把“技術案例庫”轉化爲“教學項目庫”,科技成果轉化爲教學案例,“技術標準、教學標準、培訓標準”同步開發與優化,促進了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建設標準等專業要素建設水平的提升。

2023年年底,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組織了第五屆職工技能競賽,入職不久的汪奧成一鳴驚人,在數控銑賽項奪冠。2020年考入無錫職院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的汪奧成,經歷了“雙高”校建設給專業學習和技能提升帶來的優渥環境。與他同年入校的邢鋮就讀於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因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表現出彩,獲得轉本深造機會,就在他辦好本科入學手續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也向他發來入職通知。經過短暫猶豫,邢鋮決定先就業,“抓住機遇,成爲光榮的‘兩彈一星’精神時代傳人”。

據統計,無錫職院學生近5年在國家級學科、技能大賽獲獎314項,畢業生各類證書獲取率100%,創新創業型人才佔比15.4%,在智能製造龍頭企業高端崗位就業率超40%。“今後,我們將以新質生產力爲引導,持續提升服務中小製造企業‘智改數轉’能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輪“雙高”收官之際,無錫職院黨委書記龔方紅和領導班子一起,對學校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開始了新的謀劃。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8日第6版

作者:本報記者 鍾偉 通訊員 魏豔 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