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熱愛勞動的種子(教育時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吳 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1日 第 05 版)

烙餅、包餃子、蒸槐花窩窩頭……近期,江蘇徐州一所幼兒園的勞動教育活動經短視頻走紅網絡。孩子們做起飯來全神貫注,手法有模有樣,有網友留言:一日生活皆是教育。

各地校園裡,火熱的勞動課還有很多:東南大學的“春耕節”上,學生在“耕讀園”種植農作物與花卉,用自己收穫的蔬菜製作春餅;在首都師範大學,學生在烹飪課上洗菜、備菜、燒菜……學生們說:這樣的勞動課,“真香”!

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近年來,教育系統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大中小學普遍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一些學校的勞動課受到社會關注、學生歡迎,反映了人們對於勞動教育價值的認同,也體現了對於高質量勞動課的需求與期待。這種共識與期待,啓發教育者不斷優化育人方式,切實上好勞動課。

讓學生收穫滿滿的勞動課,一個共同特點是注重實踐。勞動教育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並用,讓學生面對真實的任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一堂好的勞動課,就是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穫果實,也通過勞動磨鍊意志、鍛鍊自己。就拿烹飪來說,根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各年級學生有不同的實踐任務,例如:1—2年級從擇菜、洗菜學起,可以剝毛豆、做水果茶,7—9年級要能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獨立完成3—4道菜。循序漸進,做中學、學中做,方能取得實效。

注重實踐,就意味着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喊”勞動、課上“聽”勞動、課外“看”勞動。要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必要的勞動實踐經歷,避免走過場。

一堂好的勞動課,還要注重教育效果。勞動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勞動教育不是單一、機械的勞動技能訓練,不是簡單的知識講解,而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既要防止坐在教室裡講勞動,也要避免“有勞動無教育”的現象。

勞動課上,揮鍬剷土、提水澆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針一線、耐心縫補的細節裡,要讓學生學會認真專注,眼到手到心到。教師應把握好講解說明、淬鍊操作、項目實踐、反思交流、榜樣激勵等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上好勞動課,也對課程實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如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科學設計勞動課程,師資是否充足,場地如何建設,安全保障如何強化,家長能否言傳身教……要整合各方面力量,解答好這些問題,把勞動教育水平提上去。

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好的勞動教育讓人終身受益。筆者曾採訪河南的一所鄉村小學,學校雖小,但百草園、農耕館等教育資源豐富,勞動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校長說,孩子們漸漸長大,會升入不同的學校、奔向不同的遠方,希望在村小學習的勞動課能爲他們帶來美好回憶,也爲其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播下熱愛勞動的種子,學生們長大後,在生活中能爲自己和家人烹飪一桌好菜,懂得灑掃應對;走上工作崗位,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人生。而實現這樣的育人目標,要把當下的一堂堂勞動課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