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要立足實際

與發達省份比,甘肅省村集體經濟總量小、底子薄、起點低。但僅用一年時間,實現村均集體經濟收入倍增;倍增之後,還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增速亮眼的背後,是甘肅各級各部門精準把握住了一個關鍵點:因地制宜。

立足省情實際,建一套有活力的機制。正因爲發展基礎薄弱,在甘肅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能只靠“農口”,而是要凝聚各方力量和資源。爲此,甘肅健全完善各級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組織部牽頭與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統籌推進,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責任機制。這種機制充分調動各方資源,通過將黨建鑲嵌在產業鏈上,持續引領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立足基層實際,找一種可持續的模式。缺人才、缺資源、缺市場,是甘肅村級集體經濟不強的重要原因。缺,並不意味着完全沒有。從近幾年的實踐探索看,甘肅各地正是做到揚長補短,立足實際找準了當地發展鄉村產業的模式和路徑。有基礎的,延長產業鏈;有資源的,充分挖掘利用;缺人才的,引進外部力量;缺市場的,借力企業打開局面。即便不具備發展條件的村,也可以通過“強帶弱”“大帶小”等方式實現抱團發展。

立足工作實際,樹一個能帶動的“龍頭”。凡是產業發展收益好、後勁足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龍頭帶動。這個“龍頭”,或是懂經營善管理的基層幹部,或是既有經濟實力也掌握一定市場資源的經營主體,或是在鄉鎮發展集體經濟上先行一步的產業強村。不管是哪種形式的“龍頭”,具備的能力和資源往往都是一些薄弱村所欠缺的。通過龍頭帶動,補上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短板。(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