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會接力打房 不動產開發公會:衝擊業界健全發展

,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玉全指出,房價上漲包含經濟轉佳、原物料上揚等多重原因,政府驟然調降房貸、土融成數,恐衍生交易糾紛,也將衝擊不動產開發業者健全發展。(本報資料照片)

繼內政部、財政部後,央行、金管會昨日再宣佈新一輪的打房措施,一方面限縮房貸,另方面要求銀行緊縮建商貸款,對此,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玉全指出,房價上漲包含經濟轉佳、原物料上揚等多重原因,政府驟然調降房貸、土融成數,恐衍生交易糾紛,也將衝擊不動產開發業者健全發展。

對於央行110年12月16日修正「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祭出第4波房市管制,楊玉全表示,此波房價上漲有諸多因素,不應單純用炒房來看待。此次房價上揚包含許多原因。就經濟面來看,全球資金寬鬆,臺灣經濟基本面表現良好,臺商回臺投資需尋找土地、廠房,產業羣聚效應,帶動區域發展。尤其是新屋符合最新耐震、消防法規,爲了追求居住安全與提升生活品質,也增加許多換屋的需求。加上近期營建原物料不斷上漲、尤其缺工問題更爲嚴重,成本已經大幅提高3~5成,土地成本也在一次又一次之標售中不斷刷新地價紀錄。這些都是房價上漲原因。比起各部會爭相祭出打炒房措施,政府更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如何提高國人所得,並且維持物價穩定,纔是解決興建成本堆高房價,加重民衆負擔的問題。

其次,楊玉全指出,驟然調降土地融資成數,會嚴重影響房屋供給及建築業健全發展。

他分析如下:

(一)造成房屋供給減少:部分地區土地原料供給稀少,以致房屋產品的供給量有限。如果土地融資再作緊縮,將影響房屋推案量,在供給益爲稀少的情況下,房價將更難降,形成惡性循環。

(二)妨礙建築業健全發展:

全國絕大多數業者屬於區域型的建設公司,土地及建築融資一再緊縮,將嚴重影響開發案的進行,造成競爭力弱化,並減少優良工法、構築精緻產品的資金投入。尤有甚者,如果市場逐漸形成少數自有資金充沛型建商寡佔,對房市健康、購屋者權益、產業健全發展,顯非具正面幫助。

特別是,驟然限縮房貸成數形同「溯及既往」,造成購屋民衆資金缺口,將產生交易糾紛。楊玉全指出,就預售屋市場而言,自簽約至完工約需經二至三年的施工期。消費者於簽約時一般均就合理融資條件籌措自備款,惟至完工交屋時,因爲央行加嚴管制措施,驟然減少融資成數驟然出現落差,這種形同「溯及既往」造成的資金缺口,將產生購屋者過戶時之交易糾紛。

楊玉全並提出三點呼籲:(一)房地產是「國民財富累積」與「投資效能效率」的表徵,應該正面看待。居住正義的體現,在先進社會的發展經驗中,都不是光憑打擊市場就能夠達成的。房地產的持有、流轉與交易,是自由經濟市場的「國民財富累積」與「投資效能效率」機制的表徵,在自由市場經濟社會的政府立場,反倒是應該回過頭來促進這一理財市場效率發揮的空間加大加寬,乃能真正有助於臺灣房地產市場的國際化與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以至於讓臺灣的投資市場更加活絡化,與增進國家投資環境的優質化吸引力,並使消費端、建築端、銀行端能夠創造三贏。

(二) 政府應建立「保障居住需求」與「追求居住品質」的雙軌思維:房價漲跌是反映當時市場的供需,對預售屋市場二、三年前既定的售價,在二、三年後進行信用管制,用此來避免助漲房價,在論理上顯有值得再考量之處。又,房地產本來就具有各種不同的「次市場」,爲了解決部分地區所謂高房價的問題,建議房屋供給應有「雙軌制」的區隔,亦即政府要保障「住」的基本需求,這是社會照護;但是對於市場經濟一環的房屋市場,不宜動輒就施以金融手段打壓,如果動輒視爲帶有原罪而予信用管制,不僅限縮了可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房地產之流轉與交易,對於國家經濟的國際化發展,乃至城市產業的競爭力提升,都產生不利的發展變數。

(三) 建築業期盼政府能維繫一個政策、法令穩定的產業經營環境:不動產開發業是投入勞力資本,針對土地加工、促其利用的行業,並不支持炒作或房價暴漲暴跌的經營環境。因爲土地開發丶興建,需要較長的生產期間,所以政策與法令的穩定度,對我們這個行業的健全發展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