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臺積 臺企成長淪4小龍末座
蔡鴻青致詞演講以「全球競合局勢下,發掘臺灣企業國際競爭力」爲主題,回顧臺灣過去75年的經濟發展,從農作島、工業島、出口島,再到現在的科技島,25年間先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com泡沫、SARS、次貸危機、美債危機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但仍逐一克服。
在經濟持續發展下,臺灣的人均GDP也持續成長,以資本市場角度解讀,臺股市值在4小龍中排名第2、本益比第1、證券化程度達歷史新高、外資持股比重突破4成,顯示全球資金也看好臺灣企業的表現。
但在排除臺積電後,前百大企業市值平均規模僅140億美元,低於日本369億美元、香港365億美元、印度328億美元;整體企業的平均規模爲12.3億美元,低於印度19.6億美元、日本15.9億美元、香港15.7億美元。
在2023年臺灣企業獲利的平均毛利率、淨利率爲25.7%、13.57%,利潤率低,會受到國際匯率變化,影響國際競爭力;與4小龍前百大企業營收成長率相比,臺灣企業平均僅7.5%、R&D平均金額3.03億美元、跨國併購金額62億美元,都是4小龍中最後1名。
蔡鴻青表示,排除臺積電後纔是臺灣經濟的真正樣態,企業的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中仍有待提升,企業規模就是國際競爭力的憑證;並提醒,臺灣的家族企業保守,不太去併購、融資,雖然企業資金狀況好,相對其他國家,臺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中併購力道不足。
蔡鴻青強調,許多傳產、供應鏈的毛利低,且過度依賴供應鏈訂單,少了定價的談資,並過度依賴內需市場,未來需透過轉型、國際化支撐長期發展,也呼籲政府應給與更多支持,協助經濟主力的中小企業突破規模瓶頸,成爲臺灣經濟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