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藥物!她38歲確診糖尿病前期 靠2件事穩控血糖

不靠藥物!她38歲確診糖尿病前期 靠2件事穩控血糖。(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德信攝)

曾在運動頻道服務、熱愛運動的李韋瑩,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血糖問題。2017年左右發現自己身體不太對勁,「我一週運動2天,做TRX和慢跑,卻持續變胖,生理期紊亂、焦慮。那時候我在菲律賓度假,天氣炎熱卻不斷盜冷汗,以爲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羣。」

就診抽血一驗,飯前血糖110,糖化血色素6,胰島素抗性是健康人的3倍,「現在回想,以前工作壓力大就亂吃,這10年來胖了20多公斤,不過因爲自己一直有做運動,還去國外參加馬拉松比賽,從沒想過會有血糖問題。」

●不敢讓家人知道 戒澱粉、增加運動來改善

2019年1月,她確診糖尿病前期。當聽到自己一隻腳踩在糖尿病門口,腦中「轟」的一聲,既震驚又沮喪,「我跟醫師聊了很久,當下都沒哭,但一出診間我就哭了。」當時才38歲,年紀輕輕就可能得到這個伴隨終身的慢性病,一開始她不敢讓家人知曉,只有少數好友和妹妹知道,「這不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嗎?我這麼年輕怎麼會得呢?」

後來回頭思考,家族似乎都有後天的血糖問題,叔叔、姑姑、父親一輩都是吃藥控制血糖,「醫師說這是體質,比一般人更容易有這些問題,」於是她開始尋求改善的方式,「糖尿病不可怕,不去改善才可怕。」

她的主治醫師、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馬文雅,當時給她兩條路走:一條吃藥控制;第二條是控制飲食和運動,她選擇第二條路。

原本她很愛吃麪、蘿蔔糕、碗粿、肉糉等食物,聽從建議後開始戒澱粉、控制飲食,酒類、含糖飲料、糕點、米飯、羹類都不碰,應酬、尾牙都拒絕,「確診那段時間剛好過年,我還煮了一桌年夜菜,但一口都沒碰,我不敢讓家人知道我有血糖問題,所以我說在減肥。」

運動則是一週提高到5次,參加健身房的團課,有氧拳擊、彈跳牀、重訓深蹲樣樣都做,「增加運動量後食慾真的降低了,工作壓力也得到紓解,不像以前動不動就想吃東西。」

●10個月瘦17公斤 全馬成績進步了70分鐘

努力有了回報,3個月後她瘦了9公斤,血糖數值回到正常範圍;10個月後,她甩掉了17公斤肥肉,體重從巔峰時75公斤降到57.6公斤,體脂21%,整整降了10%,胰島素抗性成功減到健康標準的一半,「最後一次抽血,醫生說我的身體狀態已經接近運動員,之後一年追蹤一次即可,」她說。

2019年11月她參加了紐約馬拉松,和2017、18年確診之前相比,感受有很大的不同。「真的只有箭步如飛可以形容,」她笑說,這段期間她特別加強有氧訓練和下肢肌力,加上體重變輕,跑起來很輕鬆,「2017年東京馬拉松跑了6小時12分,2018年柏林馬拉松跑了6小時4分,2019年的紐約馬拉松進步70分鐘,4小時55分就完賽。」

瘦了之後,春天也來了,去年她交了男友,「不過現在胖回來3公斤,因爲我常去臺南找他,臺南美食太好吃了,」她笑着說。

馬文雅醫師指出,有研究顯示,透過改善生活習慣,能降低日後真的罹患糖尿病的風險58%,而藥物只有31%,顯見改變生活型態是更有效的方式。

雖然已經恢復正常飲食,但爲了健康,她習慣自己煮。(圖 / 李韋瑩、康健雜誌提供)

●力挽狂瀾的成功秘訣:自制力

原本喜歡吃精緻澱粉,但爲了健康她戒絕澱粉,飲料只喝茶和黑咖啡,這樣嚴格控制飲食的生活持續了10個月,「自制力很重要,」她永遠記得醫師說的話:「飢餓、想吃東西,這些渴望都是大腦可以控制的,而且這些美食之前就吃過,爲什麼明知道有害還要吃呢?」

她身邊也有糖尿病友憑藉藥物就肆無忌憚亂吃,血糖飆到300多,情況惡化到吃藥、打針才能勉強控制,後來那位糖友小中風了。「藥物只能治標,能真正改善的還是得靠控制飲食和運動。」

馬文雅也表示,要透過改善生活型態或是藥物預防控制,要看患者能否有自制力控制體重,如果缺乏自制力或容易半途而廢,那麼就需要藥物輔助,因此在選擇時,要先思考自己是否能真的按照醫囑或建議持續執行下去。

她滑着手機翻找以前的照片,不斷驚呼「以前怎麼長這樣」、「真的太驚人了」,這脫胎換骨的改變,從言談和表情看得出,她除了驚訝,還帶着些許的喜悅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