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對立、對抗 陸學者:歐盟正極力尋找更平衡的對中關係
陸學者:歐盟正極力尋找更平衡的對中關係,不應對立,更不應對抗。圖爲13日,在維爾紐斯,立陶宛民衆示威要求政府下臺。(環球時報)
大陸《環球時報》15日報導,歐盟27個成員國外長和防長13日至14日在法國布勒斯特舉行非正式會議,討論歐盟發展「更平衡的對華關係」等議題。同時,法國總統外事顧問波恩正在訪問中國並說「歐中不應對立,更不應對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認爲,在處理立陶宛等問題上,法國等歐盟國家面臨一個考驗:如何在是非曲直和親疏遠近之間取得平衡。
報導稱,這是法國今年1月1日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後,首次主持舉辦歐盟外長和防長會議。此外,法國總統外事顧問波恩在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共同主持第22次中法戰略對話時說:「歐洲將繼續堅持戰略自主,歐中不應對立,更不應對抗,而應進一步增進互信、推進合作,繼續做高標準的合作伙伴。」「法方理解涉臺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將恪守一箇中國原則。」
《環球時報》報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說:「一系列事態表明,歐盟內部的對華政策存在差異。」有些國家比較偏執,比如立陶宛,但也有想要同中國發展關係的國家,「如今,這種差異更加公開化」。
崔洪建認爲,歐盟正極力協調對華立場,尋找一個「平衡」,比如,此次外長會議涉及所謂「中國施壓」的話題,其實是因爲立陶宛提出來了,而法國作爲歐盟輪值主席國需要予以迴應。「法國等歐盟國家目前面臨的一個考驗是,如何在是非曲直和親疏遠近之間達成平衡;它們不能指責立陶宛,也不能一味順着它;不能讓立陶宛這樣的歐盟成員國產生不信任感,也不能因此影響與中國之間的整體關係」。
崔洪建分析中歐關係今年走向說,中歐之間的「疙瘩」仍然沒有解開,但經歷去年一系列交鋒後,雙方對彼此的底線有了一定認知,關係不太可能像去年那樣出現明顯的惡化趨勢。
他認爲,在一些與中國有分歧的議題上,歐洲在口頭上或許會比較強硬,「但我們也要區分『說強硬的話』和『做強硬的事情』」。崔洪建提醒道,歐盟要吸取去年的教訓,在表態和採取行動前有一個「合理的預期」,要避免對中歐關係造成實質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