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得勝 首位政戰出身國安局長

圖爲前國安局長蔡得勝。(本報資料照片)

復興崗人的壯採和絃:政戰風雲路 卷二(時報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1967年,住在澎湖西嶼離島的一位少年郎,甫從當地馬公高中畢業,因父親打魚爲生,家境困難,五位兄弟學業成績都名列前茅,排行老大的他爲能繼續求學及減輕家中負擔,毅然選擇了投考軍校,當接到北投復興崗政戰學校所寄發的錄取通知書時,他揹起簡單的行囊,帶着家中勉強湊齊的一筆錢,搭上了馬公往高雄的澎湖輪,奔向那個他堅信「反共復國」信念口號的政戰學校而去。

個性沉穩內斂的蔡得勝,在17期衆多出類拔萃的同學中,於學生時代卻顯得相當低調,在四年學生時期,他沒有特別振翅高鳴,也少高歌鷹視,卻只埋頭苦讀,低頭作人,全心戮力於課業上的進修,他幾乎很少踏出學校校門,甚至樂於幫同學留校代班值勤,這一切都只因爲了省錢,因爲只有如此,他方可攢下每月爲數不多的生活費,權當他每年寒、暑假返回澎湖的交通費。

1971年政校17期畢業,蔡得勝因成績優異留校擔任區隊長,一年後分發裝甲一旅服務,因表現優異,榮獲第十二屆「國軍政戰楷模」,1974年9月再次應母校徵調返回母校擔任隊職幹部,並考取政戰學校政研所第9期碩士班,兩年進修期間,他除政戰研究組課程外,更隨堂進修國際共黨組、三民主義組所有課程,畢業時膺獲該年班第1名榮譽,也因此奠定其爾後從事戰略研析工作的堅實基礎。

本一心想擔任教職的他,卻因1978年曾任憲兵司令及政校校長(第二任)的王永樹中將擔任國安局局長,掀起一段號稱是國安局的「憲政時期」,王局長陸續拔擢具政戰及憲兵背景的優秀幹部進入局內任事,如他原在憲兵司令部任侍從官的張承銘,就跟着他一起進入國安局,後來在警總晉任少將;又如原在憲兵的17期田延平,也在1978年調任他的侍從官,後於上校任滿轉任高鐵公共事務主管;而同年政校政治作戰研究所第1名畢業的他,亦獲時任國安局四處處長顧龍天將軍(研究班1期)徵調至該處任職,並在此遇到他視爲恩師的組長趙先運先生(本科班1期);從此,竟開啓了他人生一段35年的不凡國安歲月,並且是該局從基層組員、研究委員、組長、副處長、處長、特派員、副局長、局長職銜的頭一人,更是政戰幹部膺任此職的第一人。

因爲國安局長久以來的局長、副局長等重要職位,幾乎皆是官科畢業生,復興崗子弟在國安局服務且擔任過副局長以上職位的,也僅有8期的韓堃、14期的黃光勳,直到蔡得勝才榮膺局長之位,而繼他之後,迄今也只有32期的陳進廣再接任過中將副局長的職務而已。因國安局基於工作性質,各處室之間的工作區隔甚爲嚴謹,能全盤暸解掌握局內任務的人,可說屈指可數;但當時四處的顧龍天,卻能結合情報研判與學術專業,廣邀民間相關對大陸、國際情勢研究學者的一時之選,如王作榮、張京育、關中、郭華倫、張鎮邦、陳明、熊玠、丘逢達、鄭竹園、陳森文、邵玉銘等著名學者,到局裡進行交流指導,樹立國安局內部情報研判及戰略分析的質量提升,可謂貢獻甚鉅。

蔡得勝自進入國安局,即在第四處專研於國家的戰略情報研析,對於國際關係的詭譎多變與兩岸事務的分歧驟變,可說觀察入微,瞭然於胸,也就是這種專業的素養,讓他一貫關注於他的本務,而不刻意去鑽營終南捷徑;談到這點,他笑着打趣說道,他雖是他們期上最先佔着可升少將的職缺,但似乎總缺臨門一腳,直到他上校掛了14年,眼見升職無望,他纔打了一紙退伍報告,明白告訴上級,既然這個少將職缺升不了,就不要浪費此職缺,不妨留予他人機會。

但這個退伍報告,倒真提醒了當時的殷宗文局長,爲不讓局內這位不可或缺的優秀專業人才流失,殷局長直接把他的將缺名單親向當時的李登輝總統報告,結果他的名字纔出現在國防部當年的榮升將官的名單上,讓這位本是期上首位升上校、佔少將缺的國安專員,終於搭上該期最後一位在肩上掛上星星的人員;蔡得勝說,也許是造物弄人,否則他可能早就提前轉行朝企業界發展去了。(三之一;摘自《政戰風雲路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