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發不出去的補貼 高塔思維幫不了市井小民
去年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後,經濟部公佈「基本工資補貼」方案,原計有66.3萬名勞工適用、預算匡列35.46億元,但據統計,僅受理1萬8,780案,撥付金額約4.23億元。外界認爲,申請率低下三大原因就是不外乎就是門檻太高、救不到無商號店家、以及疫情受損產業勞工大逃亡。
今年開放申請的基本工資補貼舊方案,主要是以去年9、10月營業額與前一年度相比衰退兩成者作爲主要門檻,但去年三級警戒主要是在5月至7月期間,若商家調整經營方式、苟延殘喘,9、10月營業額就難與前一年度衰退兩成比較,連門檻都過不了,如何申請補貼?
補貼方案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稅籍登記、營業執業許可或立案證書之事業,但放眼大街小巷的麪攤、便當店、或市場裡面的各種攤販,哪一個符合資格?就連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也說,「有很多商家都覺得規範很麻煩」,特別是沒有商號、免開發票等小商家,即使有請員工,也不能去申請。
另外,今年上半年本土疫情又再度升溫,不少受損產業勞工選擇留職停薪、甚至離職,因爲去做外送都比留在公司內更賺錢,因此當勞工開始選擇離開之後、僱主能申請補貼的人數變得更少,補貼自然發不出去。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勞工開始逃出受疫情影響的公司時,也代表這些公司恐怕只會更快走向倒閉、最壞將會引發倒閉潮等更多社會問題。
因此,明年基本工資補貼方案如何設計條件及門檻,官員們不應坐在冷氣房裡思考,而應端出更有溫度及可行的方案,纔不至讓工商業看得到,卻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