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美工巧”求時代新解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方曉風

我國是工藝美術大國,有悠久的傳統和璀璨的成果。工藝美術曾作爲一個產業,承擔了出口創匯的重任,有力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但也應看到,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大衆日常生活,呈現出禮品化、奢侈品化等傾向,甚而帶來產品形式的固化、審美意識的偏狹等問題。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深入實施的當下,對工藝美術審美基礎的再討論,有助於更好認清其本質,把握其發展規律,促使其健康發展。

從傳世的大量工藝品中不難發現,工藝美術的審美標準一直離不開“材美工巧”這四個字,意味着其審美建立在材料和工藝相互配合的基礎上。這種審美標準有別於純藝術,是在長期實踐中確立的,也是其發展的立身之本。“材美工巧”四字雖簡但蘊藏着豐富內涵,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典型表現。材美,即發揮材料的材質之美、材性之美、意趣之美。工巧,則是展現工藝的價值和美感,不僅體現在技術方面,更重要的是“使材美”,即通過工藝更好展現材料美感。總括而言,工藝之美來自基於生產的審美元素,形式之美來自符合材料的形式處理,寓意之美則來自文化符號的象徵意義。“工巧”,還可理解爲工從材出、美自巧來,“巧”字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一項普遍的審美原則——巧於因借,精在體宜。

工藝美術脫胎於日常器物的製作,不僅其審美出於“材美工巧”這樣的準則,其思想性的表達路徑也有別於其他門類,需要通過材料和工藝的選擇來實現。工藝美術的審美趣味來自文化和生活的雙重體驗,它作爲一門生生不息的行業,要有強烈的時代意識和產業意識。在新的時代語境中,“材美工巧”需要有新的理解。傳統的材,都是天然材料,在當代則必然要思考人工材料的應用,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材就有了更爲豐富的可能性。同樣,工之巧,也不必侷限於手工之巧,現代設備的輔助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也可以提高製作精度,創造更多、更大的可能性。建立在更廣闊的時代座標系之上的“材美工巧”,可以使工藝之美得到進一步拓展,煥發勃勃生機。

工藝美術歸根結底是生活的藝術。日常生活需要美,美在日常生活中顯現並不斷生髮。紮根於日常生活,工藝美術才能回到社會生產的主題,並隨時代一起發展,進而助力文化振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