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預算來臺水土不服? 新北近10年總案量僅48件

新北市參與式預算案件量低。圖爲去年新北捷運公司的「好鄰好裡」參與式預算說明會。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紅極一時的「參與式預算」,是透過由下而上讓民衆決定公部門預算用途,但民衆不一定對政府預算執行有概念,與民間單位冗長溝通過程更加劇公部門壓力,導致案量停滯。新北市引進參與式預算10年來,包含市府、議員推動總案量僅48件,且有逐年減少趨勢。在新北推動多案的市議員陳儀君直言「政府有沒有心要做?」,其實只要花少少預算就能夠推行,不僅能更瞭解民意,且成果是政府、民衆共享,應再加把勁。

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表示,參與式預算促進公民參與,市府一定會堅持去做,目前包括文化局等單位也都持續推動「這塊絕對不能放」,他也已請過去在文化局執行多案的副秘書長龔雅雯作爲市府統合角色,持續在新北市推動參與式預算。

劉和然強調,除參與式預算,市府也提供多元符合「參與式預算」精神的方式,廣納民衆建議,市長侯友宜這些年推動的行動治理走遍29區,直接聽取里長建議,其實也是實際瞭解民衆需求,希望政策預算執行,更符合民衆需求。

由國外引進的參與式預算,是一種「由下而上」讓民衆決定預算用途,目前臺灣的參與式預算有行政體系發動,或是議員透過撥出建議款發動,新北市2016年起推動參與式預算以來,至今快滿10年,在市府官網統計上僅34件,而由議員發動的更只有14件,似乎在臺灣水土不服。

基層公務人員透露,新北城鄉差距大,各地方民衆對公民參與熱情不一,政府預算使用要經過審覈、執行、決算等規定,推案過程還要歷經公聽會、說明會,還有最後投票等,與民衆溝通曠日費時,公務人員自身承辦案件五花八門,不如執行能夠快速見效的案件。

在新北推動第一案的國民黨新北市議員陳儀君直言,先前文化局、社會局每年都會積極推案,但近年來確實案量大減,市府說要積極推動,但最後「說說」成分比較多。

陳儀君坦言,參與式預算溝通過程確實比較繁瑣,民衆有空閒時間多落在晚上或假日,要這羣公務人員加班積極參與確實困難,但如果上位者夠積極,並給予適度壓力,要推動並非難事。

陳儀君說,議員人力有限,推動參與式預算要自己找專家、公民團體,還要協助統合,如果能由市府主動出擊,才能發揮效益,她更強調,參與式預算不一定要推大規模案件,其實小到周邊荒地維護與綠美化,都可以去推,她先前爭取民政局預算推動新店博愛街參與式預算,她與在地裡長拜訪居民瞭解需求,這些做出來的成果,是市府與居民共享的。

劉和然表示,參與式預算是市府瞭解民意的重要管道之一,絕對會持續做下去,這一塊他會責成副秘書長龔雅雯統合,市府也會提供其他多元管道讓民衆參與市府預算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