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大崙頭草莓園:復興務農的十項全能家庭
文字 郭正偉/攝影 Len Ng、邱文娟
跟「老臺北」的友人們談起,將前往內湖區的白石湖採訪草莓園,得到一臉驚訝的迴應:「臺北產草莓?」其實,臺灣最初開始種草莓,約一九三○年代由日本人引進,就是於臺北陽明山區試種,儘管沒有成功,草莓卻輾轉於苗栗大湖大放異彩,茂盛綿延。而白石湖種植草莓的契機,則是一九八三年起,內湖區農會輔導在地農家轉型,成立草莓產銷班;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臺北市農會、內湖區農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協助下,打造出卓越發展成績,在二○一六年底由農委會(現農業部)正式公告,成立「白石湖休閒農業區」,成爲臺北市第一個休閒農業區。
捧盒子持剪刀,我們跟着邱文娟穿梭在初冬的觀光草莓園間,體驗親手採果的樂趣。身爲「大侖頭草莓園」園主的邱文娟巡果視線銳利,嘴裡才說着「哇!這顆長得很棒」,瞬即已俐落剪下,盒裡碩大的豔紅草莓甜香隱約,比擬豐收的幸福滿足,原來是這種滋味。
團結家人復興家族農地耕作
二○一八年營運的大侖頭草莓園,位於內湖碧山岩有「草莓園一條街」之稱的碧山路尾端,由邱文娟主導,女兒林冠妤協助經營、管理,主打結合觀光休閒、農遊採果與特色美食,是白石湖極受注目、遊客者衆的草莓園之一。「大學畢業後剛到新加坡工作沒多久,有一天爸媽來找我,開口就說她們要開草莓園,要種草莓。問我要不要回臺灣一起工作。」主要負責外場與草莓園每日照料的林冠妤,年近三十,帶着稚氣未脫的笑容,「當下我還滿驚訝,也跟公司主管討論過,才決定回來。」
大侖頭草莓園的農地,來自父執輩一脈傳承。白石湖的墾屯紀錄,可推至中國清代乾隆時期,曾以種植水稻、茶葉爲主,後轉型種植花卉如百合、向日葵,直到培育草莓展現豐碩成果,草莓班漸漸打出名號。期間當然也歷經低潮,如臺北潮溼多雨易造成果實腐爛,幸有內湖區農會協力補助架設溫網室,成就在地重要產業。
採草莓要從靠近蒂頭處剪斷。
家族世居白石湖的林冠妤說,從事水電行業的父親林文欽,從小就有幫農經驗,原本準備退休後纔打算務農,卻念頭剛起,父母倆人就迅雷不及掩耳的開始規劃、落實營運。習慣隱身在後的林文欽,周間忙碌本職工作,人潮衆多的週末假日,也不得閒,跟着邱文娟在廚房裡忙碌備餐、出餐。草莓園的購苗、水路與施肥管線、溫室棚架也皆由他一手處理,有時簡樸有時創新,讓大侖頭因此與衆不同。
開園前邱文娟就已經決定要發揮飲食專長,打造草莓特色美食。
今年園裡的草莓品種有「香水」、「紅顏」、「桃薰」、「金鑽」、「美姬」、「天來」與日系白草莓等,林冠妤領着我們介紹,從完全不懂農業,到現在口條清晰介紹品種特性、落落大方說明友善環境想法,體會得出下了相當多學習苦心,她說:「我們是草莓班的一員,彼此會交流。我一開始有去『農民學院』上課,真
的很有幫助,接下來也會繼續去上進階課程。」草莓園另外種植了高麗菜、白蘿蔔等蔬菜讓遊客採收,提供親子食農產地教育場域。
草莓創意美食做特色
「第一年營運時除了草莓園,其他什麼都還沒好。黑板寫了菜單,但其實未開賣,遊客也沒有地方坐。」林冠妤笑談剛開張營運的陽春。對照如今園裡亮眼手工風格、裝飾繽紛有趣的餐飲休憩空間,必須歸功於負責大侖頭草莓園運籌帷幄的邱文娟。
神采奕奕的邱文娟,散發開朗活力,完全不像年屆六十。「以前心裡一直有將來要營運草莓園的打算,覺得媽媽年紀大了,想帶她上山就近照顧。」提起過往,她難免有些遺憾情緒,「媽媽沒有等到草莓園就過世了。她的離開給我很重要的提醒,想做的事就不要等了,就去做。」
園內分有草莓園體驗區與餐飲休閒空間。
井然有條的高架草莓園設計,仰賴世代務農且具水電專長的林文欽打造。
林冠妤以新世代眼光協助經營農園。
煉乳草莓果醬。
草莓奶昔。
草莓炸雞
獨家草莓肉披薩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