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風靡全國的“騙局”,炒到上千萬供不應求,如今白菜價沒人要

曾風靡全國的“騙局”,炒到上千萬供不應求,如今白菜價沒人要

文丨魯濱遜的日記

編輯丨魯濱遜的日記

——●◯前言◯●——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曾幾何時,一些用處不大的東西被人們炒出天價、走上巔峰,號稱“一件能頂一棟樓”。

然而擊鼓傳花之後,這些商品的幕後操縱者賺了,留下一地狼藉,讓老百姓們跌得頭破血流。

這些商品是如何被捧上神壇收割民衆,又是如何跌落神壇無人問津呢?看看你買過哪一個?

文本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文章,部分細節存在藝術加工請注意甄別。

——●◯郵票◯●——

過去的郵票收藏曾經風光一時,成爲許多人爭相追捧的投資熱點。然而這背後卻隱藏着驚人的騙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對郵票價值的盲目崇拜,通過操縱交易平臺,製造虛假的價格漲勢。

他們先是炒作一些普通郵票的價格,讓價值幾毛錢的郵票被炒到數百元,藉助這種價格上漲的假象,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爭相購買。

當市場上擠滿了這些輕易上當的投資者時,幕後操縱者們便開始賣出手中的郵票牟取暴利。

結果是,剛剛還欣喜若狂的投資者們瞬間血本無歸,損失慘重,據報道,在短短4個月內,這些騙子就騙取了近7000萬元。

不過,這一股郵票熱潮並未就此熄滅。

在新一輪的收藏潮中,人們更多地關注起郵票的文化底蘊和稀缺價值,那時,每枚郵票背後都承載着動人的故事,吸引了大批藏家的青睞。

然而這種價值投資的熱情也沒能持續太久,隨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通訊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手機、互聯網等技術的普及,使得實體郵寄逐漸式微。與之相對應的,郵票收藏也逐漸沒落。

如今,真正熱衷於收藏郵票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對此興趣缺缺,轉而更加青睞於紀念幣等其他收藏品,郵票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市場,正日漸沉寂。

這也說明了被過度炒作的市場總會暴露出自身的泡沫,而真正持久的價值投資,往往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和稀缺性基礎之上。

——●◯玉石◯●——

要說騙局,那玉石肯定能在這些騙局中排個前排名次。

從很久之前人們就看中了這個能獲取巨大利益的市場,至今仍有不少人趨之若鶩。

起初,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對玉石"含金量"的狂熱,在網絡平臺上大肆炒作,他們先是高價售賣一些普通的玉石,然後藉助市場的持續升溫,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加入,當市場上人滿爲患時,幕後操縱者們便開始拋售自己手中的貨品,從中大賺一筆。

短短几個月內,就有數百人遭受重大損失,涉案金額超過十位數。

受害者遍及雲南、四川、廣東等地,甚至有不少"富商"瞬間家破人亡,這場騙局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於犯罪分子巧妙利用了人性的貪婪與投資者的盲目跟風。

令人咋舌的是,這一騙局竟然持續了數月之久,才被警方徹底破獲。

在此期間,受害者數以百計,有人甚至因此而患上了"重度抑鬱症"。更讓人憤怒的是,這些騙子還巧妙利用了珠寶行業的慣例,讓受害者難以及時發現端倪。

從肆意炒作到暴露真相,這場玉石騙局的興衰可謂戲劇性。

但令人擔憂的是,即使經歷了這次慘痛的教訓,投資者們的熱情似乎依舊難以完全冷卻。

最近,在網上還時常可見有人興致勃勃地分享"穩賺不賠"的玉石投資秘籍。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成功案例"無一例外都是新的騙局在醞釀。

可悲的是,仍有許多人蠢蠢欲動,急於一臂之力,妄圖藉此一雪前恥。殊不知,他們正步入另一個更大的陷阱。

——●◯鑽石◯●——

人們對鑽石日漸癡迷,將其視爲愛情的象徵和財富的標誌,然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一場數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營銷。

真相是,鑽石原本只是一顆普通的石頭,卻被炒作成了"稀缺"和"永恆"的寶石。

最初,鑽石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關注。作爲工業材料,它的硬度和耐磨性確實給某些行業帶來了實用價值,但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它只是一塊平凡無奇的石頭而已。

直到1870年代初,南非一些地區陸續發現了大量的鑽石礦藏。

這給那時還處於初級開發階段的鑽石工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原本珍稀的鑽石,瞬間變成了源源不斷的商品。

面對鑽石價值的大幅貶低,一家名爲"戴比爾斯"的公司迅速採取行動,他們意識到,如果這麼低廉的價格出售鑽石,必將打擊整個鑽石市場。

於是,他們着手策劃一個大規模的營銷騙局。

戴比爾斯首先聲稱,全球鑽石礦藏並不多,只有25億克拉左右。

這一說法完全脫離事實,因爲實際探明的鑽石儲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但他們巧妙利用了"物以稀爲貴"的心理,讓消費者對鑽石產生了一種稀缺和珍稀的錯覺。

與此同時,戴比爾斯還通過各種廣告宣傳,將鑽石塑造成"愛情的永恆象徵",他們將婚禮鑽戒的概念推廣開來,讓人們相信沒有鑽石就等於沒有浪漫。

從此,一顆閃耀的鑽石成爲了愛情的標誌,爲了維持價格,戴比爾斯不得不採取嚴格的產品控制措施。

他們幾乎壟斷了全球95%的鑽石供應,決定每年開採和銷售的數量,從而人爲操控市場。

可惡的是,即便鑽石並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戴比爾斯依舊動用了各種營銷手段來誤導消費者,他們不斷吹捧鑽石的稀有性、永久性,甚至制定了一套複雜的等級標準,讓人們對鑽石產生了難以捉摸的神秘感。

直到今天,這個由戴比爾斯公司精心營造的鑽石神話,依然在影響着整個社會。

許多人仍然相信,寶貴的鑽石能夠體現愛情的永恆與價值。殊不知,這一切不過是一場由資本主導的成功騙局。

——●◯藏獒◯●——

曾幾何時,藏獒這種原本生活在西藏高原的犬種,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狂熱,它被吹捧爲"東方神犬",價格飆升至前所未有的天價。

然而,這一切卻源於一場由營銷高手精心策劃的騙局。

藏獒原本在西藏等地區扮演着看門護院的角色,它們身負着保護牧民免受猛獸襲擊的重任。

但這僅僅是它們的基本功能,並沒有令人歎爲觀止的神奇本領。

然而,上世紀80年代,一位名叫張佩華的臺灣演員,卻用自己的片酬買下了一隻藏獒,引起了轟動。

緊接着,一位名叫馬俊仁的田徑教練退休後加入了中國藏獒協會,並當上了主席,他開始對藏獒進行瘋狂的美化和渲染,他在各種場合大放厥詞,"一獒戰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鬥上帝,十獒創世紀",這引起了不少暴發戶的關注。

在馬俊仁的帶領下,藏獒的價格一再刷新紀錄。

2007年,就有一隻藏獒以390萬的天價被買走,當時北京的房價僅爲每平米1.3萬元。

2010年,有一隻被命名爲"大地"的藏獒被以1000萬的天價售出,有人甚至認爲,韓國神父願意出2000萬買下一隻藏獒。

爲了進一步刺激這一炒作熱潮,投機者們採取了各種手段。

有人給藏獒注射激素,將它們的體型炒作得更加可怕;有人用硅膠和染色來欺騙買家。當地政府甚至配合地方上演了各種豪華的迎接儀式,用30多臺豪車前往火車站接狗回城。

可悲的是,這一切都源於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騙局,馬俊仁和他的同夥們明知藏獒並非"東方神犬",根本不具備所宣揚的那些戰鬥力,卻依舊鼓譟不已,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操縱市場,從中獲取暴利。

隨着時間推移,終於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清藏獒的本來面目。

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智商並不高,甚至連狼都不如。

再加上藏獒傷人事件的頻發,導致它們在社會上的形象一落千丈。

終於,藏獒的熱潮在"八項規定"出臺後迅速退潮,當年價格高達上千萬的"東方神犬",如今也只值區區100元,無人問津,更糟糕的是,很多藏獒淪落爲流浪狗,成爲了狗肉館中的宰殺對象。

——●◯結語◯●——

所以生活中,不論我們遇到什麼都要保持理性客觀的思維。

當一種商品或事物被過度誇張和渲染時,往往都存在着被資本操縱的風險。我們需要客觀地審視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輕易被噱頭所蠱惑。

然後我們要關注物品的本質價值。這些商品之所以被炒作成天價,並不是因爲它們真的有多麼珍稀和價值連城,而僅僅是營銷手段造就的虛假繁榮。我們應該看清它們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被虛假價值矇蔽了雙眼。

總之,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是防範這些騙局的關鍵。我們要警惕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被營銷煽動的虛假繁榮,堅持客觀理性的判斷標準,遠離被剝削的命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成爲下一個上當受騙的受害者。

各位讀者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跟筆者一同交流討論,最後大家也不要忘了點贊轉發哦。

參考文獻

【1】-互聯網買賣玉石新騙局,北京一百多人被騙七百多萬元_騰訊新聞

【2】-僞富豪詐騙10億翡翠,建國以來最大翡翠騙局震撼雲南玉商界_直擊現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3】-鑽石是21世紀全球最精彩的營銷騙局-虎嗅網

【4】-從身價千萬到沒人吃的肉狗,藏獒遭受了人類最無情的捧殺_澎湃號·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5】-打擊集郵市場虛假郵品氾濫 加強集郵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