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加冕》卡蜜拉稱後時刻戴「舊冠」 爭議鑽石仍隱身
英王查爾斯三世的妻子、王后卡蜜拉週六出席加冕儀式使用的是1911年瑪麗王后加冕后冠。(圖左/美聯社,圖右/達志影像)
英王查爾斯二世加冕大典即將在週六(6日)於倫敦舉行,現任妻子卡蜜拉終於等到正式「稱後」時刻。卡蜜拉並未特別訂製新的后冠,而是使用「前人舊冠」,成了英國王室18世紀以來首例。后冠原本嵌著名且富爭議的印度鑽石「光之山」,卡蜜拉加冕當天「光之山」並不會鑲回后冠。
英國上次舉辦加冕典禮是70年前,當時由查爾斯的母親伊麗莎白公主在西敏寺正式加冕。王后卡蜜拉週六加冕當天使用的是1911年瑪麗王后加冕后冠,鑲了鑽石約2200顆。《獨立報》報導,英王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1911年加冕時,王后瑪麗(Queen Mary)配戴的后冠有一顆巨大的鑽石「光之山」(Koh-i-noor/Kohinoor,mountain of light)。「光之山」是世界最大的鑽石之一,重達105克拉,英國王室納入珠寶收藏的過程有爭議色彩,印度政府曾多次要求英方歸還。
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半島的錫克帝國發生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the Second Anglo-Sikh War),英方獲勝,原產自印度半島東南部的「光之山」落入東印度公司之手,後來獻給當時的大英帝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她也成爲「光之山」進入英國王室之後的第一任主人,「光之山」自此成爲英國王室珠寶,曾鑲嵌在胸針或王冠之上。
1911年喬治五世加冕,王后瑪麗加冕后冠就嵌着「光之山」。1937年,喬治六世接受加冕,「光之山」嵌入王后伊麗莎白(後稱「王太后」Queen Mother)在儀式中配戴的后冠。這顆橢圓形的鑽石目前仍留在王太后的后冠上,瑪麗王后的加冕后冠嵌的是複製品。
民間相傳「光之山」帶有詛咒,在印度半島多個王朝輾轉流傳,長達750年的歷史血跡斑斑,充滿謀殺、狂妄與背叛。
1937年5月英王喬治六世(中)加冕,站在他左邊的是王后伊麗莎白。喬治六世前方兩人分別是伊麗莎白公主(前排右)、瑪格麗特公主(前排左)。伊麗莎白公主後來繼位爲英國女王。(資料照/美聯社)
印度「光之山」鑽石鑲在英國伊麗莎白王太后的后冠上。(資料照/美聯社)
英國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王太后」伊麗莎白2002年3月去世,她的葬禮過程中,鑲有「光之山」的后冠置於棺木上。(資料照/美聯社)
卡蜜拉「回收再利用」加冕后冠並非英國王室歷來第一人。1727年10月11日英王喬治二世加冕,王后卡羅琳(Caroline of Ansbach)戴的后冠屬於摩德納的瑪麗(Mary of Modena),她是英王詹姆士二世的王后,1685年加冕時使用。這頂后冠不只卡羅琳王后用過,1689年女王瑪莉二世加冕、1702年安妮女王加冕都用了同一頂。
即使是「光之山」的複製品,也不會出現在週六加冕儀式現場。白金漢宮此前證實,本次爲卡蜜拉王后調整后冠過程,會從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生前使用的珠寶中挑選「能在加冕場合展現獨特地位、反映王后個人風格」的單品嵌入,包括「庫裡南」(Cullinan)鑽石3號、4號與5號,都是伊麗莎白二世的珠寶,製成女王生前經常配戴的胸針。這頂后冠有8枚可拆卸的拱飾,王室珠寶工匠會把其中4條拆下來,讓造型有些變化。
只是,庫裡南鑽石的歷史也不太光彩。澳洲廣播公司報導,庫裡南原鑽1905年在南非出土,重達3106克拉,大小相當人類的心臟,散發藍白光芒,1907年由南非殖民政府買下,原鑽送往英國切割爲9塊,其中庫裡南1號嵌在君主權杖上,2號嵌入帝國王冠,3號與4號原本是瑪麗王后加冕后冠一部分,後來變成其他形式的珠寶。然而19世紀殖民政府強迫非洲人在礦山工作等手段頗具爭議,有南非學者認爲這顆鑽石等同是英國殖民政府殘酷行徑的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