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刑警之魂、最帥交警,老中青三代講述新警察故事

南都訊 記者蔣小天 發自北京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用汗水、鮮血乃至寶貴的生命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保駕護航,爲中國成爲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就是人民警察。

5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副支隊長張保國,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處原正處級偵查員崔道植,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劉忠義以及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中心區支隊副支隊長孟昆玉講述了自己的警察故事。

4位民警黨員代表講述了自己的警察故事。

這些人中既有特警,有刑警,也有交警,年紀最大的已有87歲高齡,過去幾十年間,他們遇到過驚心動魄的時刻,也獲得過無數熠熠生輝的獎章,而今提及過去的經歷,已是歷經千帆。

“拆彈專家”與死神共舞落下七級傷殘,22年排爆30餘萬枚雷管

張保國是一名排爆警察,現任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副支隊長,從軍從警37年,一直與危險爆炸物打交道,22年排爆工作中,完成100多次排爆任務和數百次排除和銷燬廢舊炮彈炸彈任務,被外界稱爲“拆彈專家”。

張保國。

張保國,保家衛國,這份殷切的希望來自於張保國的父親,這名軍人曾參加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基地建設,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當年,兒子出生,父親即取名“張保國”。

張保國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1984年高考,張保國報考軍校學的是彈藥專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部隊,從事軍用彈藥的維修和銷燬工作,服役11年面臨轉業之際,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值濟南市公安局急需排爆專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張保國就此成了濟南市公安局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專業排爆手。

捨不得一身軍裝,張保國初時還有猶豫,轉崗也給他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面對的是爆炸,是犯罪分子製作的爆炸裝置,結構原理複雜多變,排除難度很大,工作危險性也就更大。”張保國坦承,工作變化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風險,“但作爲一個人民警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更多人的生命,那是我們神聖而光榮的使命和職責。”

2002年,局裡排爆隊成立,張保國立下了一個規矩,作爲隊長和隊內的第一排爆手,“有危險我先上。”如今排爆隊已快20年,這個規矩一直未變。

排爆警察是與死神共舞,往往生死就在電光石火的一瞬間。2005年3月2日,在一次銷燬爆炸物的作業中,張保國爲了保護戰友和同事的安全,被意外自燃的火炸藥燒成了重傷,落下七級傷殘。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經歷兩次住院治療,兩次大的植皮手術,多次康復治療,最後才恢復了雙手的基本功能,康復後,張保國又再度返回排爆工作崗位。

4千餘發炮彈炸彈,30餘萬枚雷管和50餘萬米導火索,從警至今,張保國排除銷燬的危險爆炸物不計其數。過去多年間,張保國因爲傑出的工作成就也獲得了許多榮譽,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最美退役軍人”,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一枚枚獎章掛在張保國的胸前,而張保國身上的傷疤就和這些獎章一樣多。但張保國卻稱,自己一生獻身排爆無悔,身上的傷疤就和這些獎章一樣美,“一枚枚獎章和一塊塊傷疤的背後是萬家燈火的平安,是人民羣衆對平安的期盼,也是對我的信任。”張保國說。

“刑警之魂”87歲高齡堅守一線,66年鑑定七千餘痕跡物證無一出錯

被稱爲“刑警之魂”的崔道植如今已是87歲高齡,作爲中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中國刑偵領域“國寶級”痕跡檢驗專家,66年來,崔道植出入各類刑事案件現場,檢驗鑑定7千餘件痕跡物證,至今爲止經手案件無一差錯。從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處退休後,崔道植仍然堅持在一線工作,時刻準備收拾行囊,奔赴現場。

崔道植。

犯罪現場的指紋、足跡、工具痕跡、槍彈痕跡……這些都逃不過崔道植的“火眼金睛”。在現場,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劉忠義還分享了一則與崔道植一起辦案的故事。2007年,劉忠義與崔道植複覈一起5年前一對母子被殺案件,發現案件現場的證據很少,僅有一個帶血的半枚血指紋,這枚指紋經過權威鑑定機構兩次鑑定,鑑定機構稱指紋紋線少且模糊,不能作爲鑑定所用。

劉忠義抱着試一試的心態,請崔道植研究研究這枚指紋,崔道植是國寶級的專家,對指紋研究極爲精深。“他看了一晚上,第二天跟我說,雖然紋線條件不好,但如果有嫌疑人能夠作爲辦案方向。”劉忠義介紹,因爲崔道植的判斷,辦案人員重新調整了工作方向,又拿回42枚指紋。幾天幾夜的工作後,“崔老師有一天早上給我打電話,說終於可以了,其中一個人的指紋跟現場的指紋七個特徵點對上了。”劉忠義直言,若沒有崔道植精湛的技術和敬業的精神,這起案件可能至今仍無法偵破。

幾十年間,崔道植不僅在現場勘查痕跡物證,也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爲理論研究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刑警。“我在實踐工作當中多次遇到了犯罪現場留下的指甲痕跡,犯罪分子用刀刺傷了人拔出來的時候把指甲摩擦撕下來,指甲的甲創面和指紋一樣,約有70-120條小細線,高低不一寬窄不一,每個人的每個指甲都是不一樣的,只要留下來就可以作爲很重要的鑑定。”崔道植說。

爲檢驗彈頭上的痕跡,崔道植還創新出了特製的“濾波膠片”和彈頭的“展平器”,過去研究彈頭上的痕跡,是直接把彈頭放到顯微鏡底下看,而崔道植則創新地把彈頭上的膛線痕跡展平來看,大大提升痕跡檢驗的準確率和工作效率。

刑警專家偵破上千起要案,“警服是布做的,但在百姓心中是金屬做的”

劉忠義是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也是一位老刑警。從警36年,劉忠義和他的戰友共同參與偵破了上千起大要案。作爲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先後榮立個人一等功3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4次,獲評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楷模”、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等稱號。

劉忠義。

作爲刑警,劉忠義一直對受歷史條件所限未能偵破的陳年命案耿耿於懷。2016年3月,劉忠義牽頭組織偵辦貴州凱里1998年殺害民警搶槍搶劫殺人案、山西絳縣“2010·4·19”猥褻殺害3名女學生案等9起久偵未破的命案積案。這些案件發案時間大多在10年以上,最長的已近30年,物證不全、現場滅失、民警信心不足,破案難度可想而知。有人說:“這些案件過去多年了,何必要舊案重提?”但是,劉忠義認爲,這些案件多年未破,被害人家屬難以釋懷,始終是壓在刑偵人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案件偵破過程中,劉忠義經常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帶領專案組的同志重新調閱案卷、復勘現場、梳理證據、調整偵查方向,最終,9起案件中的7起成功告破。

“我們身上這身警服是布做的,看着很單薄,但在老百姓心中它是金屬做的,它是一道屏障,關鍵的時候你不上誰上?”劉忠義稱,過去多年間,一些陳案積案受歷史條件限制未能偵破,隨着科學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新一代刑警人要想辦法還清歷史上所欠的賬。

近年來,公安部刑偵局於全國開展“命案積案攻堅行動”,目前全國共破獲積案6270起,“看到被害人得到了安慰,我覺得我們再苦、再累、再難都是值得的。”劉忠義說。

今年1月份,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團圓”行動,全面查找一批改革開放以來失蹤被拐的兒童,改革開放至今已經40多年,這項工作的困難性可想而知。“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有的小孩被拐騙或者走失的時候可能已經懵懵懂懂記事了,他也總想尋根,經過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雙方都在互相尋找。”劉忠義提及,在一些媒體報道中,有的父母騎着自行車,或者是通過其他交通工具到全國各地去找自己的孩子,終生帶着遺憾去尋找,“誰看都揪心,尤其是我們警察看到這樣的情景,看着老百姓在流淚,所以我們要竭盡全力。”劉忠義介紹,過去多年間,一些公益組織致力於尋人,但資源有限,因此公安部黨委作出決定,全國刑警共同開展“團圓”行動,今年1月份至今,全國已找到1200個失散的孩子。

而今,劉忠義還面臨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電信網絡詐騙,“提到這個問題,我滿腦子都是案件的事兒。”劉忠義稱,如今騙子多作案容易,犯罪鏈條長,且不斷花樣翻新騙局,“我們天天看案件,天天研究,如果兩週不研究,就感覺騙子比我們又先進了。”劉忠義稱,以前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是公安機關單打獨鬥,現在各行各業動員起來積極參與,逐漸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我相信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會捂緊老百姓的錢袋子,讓老百姓少受害。”

劉忠義還當場呼籲,提醒大家謹防上當受騙,“很多被害人被洗腦以後,警察怎麼勸都勸不住,跟騙子是一條心,一定要把錢轉過去。天下沒有免費的早餐,也沒有那麼多便宜佔,騙子是挖空心思要你兜裡的錢。”劉忠義承諾,人民警察將全力爲老百姓挽回損失,“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不受騙。”

距離五星紅旗最近的“最帥交警”,和平門站崗執勤20年風雨無阻

孟昆玉是此次四位民警中最年輕的一位,被網友親切地稱爲“最帥交警”。孟昆玉來自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區交通支隊,該支隊主要承擔長安街及天安門廣場周邊的交通秩序治理、交通維護疏導和每天升降國旗的交通保障等工作,孟昆玉笑稱,這是離五星紅旗最近的交通警察。

孟昆玉。

2001年,初出校門的孟昆玉隨隊裡安排到了和平門路口站崗執勤,參加工作時,孟昆玉的前輩和榜樣是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蘇俊栓,是北京市交管局響噹噹的模範人物。“他的指揮手勢真是透着一股精氣神兒,我特別仰慕,就向他請教。他說站崗打手勢是交警的基本功,練好了是一輩子的事,練不好也是一輩子的事。” 蘇俊栓的話激勵了孟昆玉,從那時起,孟昆玉就把蘇俊栓當成了自己學習的標杆,“我也希望像他一樣,人們提起地鐵路和平門路口就能想到我,想到孟昆玉。”

自工作那天起,孟昆玉就要求自己的指揮手勢標準有力、乾淨利索。因車流量不斷增長,路口時常發生擁堵,孟昆玉在工作中總結經驗,創新採取“多引帶轉、不斷公交、制住搶行、快清事故”的疏導方法,把在路口排隊左轉的車由一條帶成三四條,將直行車提前引導到路口中間,大大減少羣衆排隊等候的時間。

“剛開始疏導的時候,好多司機都不敢往前走,誰第一個過來,我就給誰豎大拇哥,後來我在指揮的時候,排在前排的司機都主動給我豎大拇哥。”孟昆玉稱,久而久之,路口的交通秩序越來越好,因爲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工作方法得到羣衆認可,2007年,孟昆玉被授予“人民滿意的政法幹警”獎章,“它一直激勵着我要把羣衆滿意作爲工作方向,一直指引着我不斷前進。”

2009年,有幾名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將孟昆玉在路口執勤的視頻傳到了網上,冠以“京城最帥交警”的稱號,一時之間,孟昆玉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交警”,在倍感壓力的同時,這也更加激發了孟昆玉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信念。“受到媒體聚光燈和老百姓的關注,他們看交警首先看的就是文明規範的執法執紀形象,公安機關處於執法工作第一線,能不能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只有堅持最高標準的執勤指揮和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才能展現出我們首都交警的最美範兒。”孟昆玉說。

如今距離孟昆玉從警校畢業已經整整20年,“當初選擇做警察,就是選擇了犧牲選擇了奉獻。”孟昆玉稱,無論在工作中遇到多危險的事情,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更不會退縮,唯獨在工作中遇到羣衆不理解的時候,是自己最犯難的時候。

他記得有一次下大雨,正值晚高峰,路面溼滑車流量大,自己淋着雨在路口疏導,積水已經把腳踝都淹沒了,渾身溼透了。這時一輛出租車開到身邊,副座一位乘客抱怨說:堵的時間有點長了。“說實話,當時感覺挺委屈,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可是我的工作還是沒有得到羣衆的理解。”

爲了解決這個難題,孟昆玉在執勤時遇到腿腳不方便的大爺大媽,就主動扶他們過馬路,執法時遇到羣衆不理解的,孟昆玉更加耐心解答。“那時候,我經常到路口周邊的學校給孩子們上安全課,時間長了,每天路過路口的大爺大媽都主動和我打招呼,還張羅着給我介紹對象。路口西南角看自行車的劉大爺,每次我上夜班時,他都主動從家裡給我帶飯。有一次我記憶特別深刻,我執完勤想在路口東北角買個煎餅,當我回車裡拿完錢準備交的時候,煎餅攤的大姐說不用了,剛纔有個學生給你付過了。”

孟昆玉至今也沒找到這個學生,一直心存感激,“這些事兒讓我體會到了被羣衆需要的感覺,我們要切實爲他們着想,辦實事。有了羣衆的支持,再難的事兒都不難。”孟昆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