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城市導入AI技術 提升智慧應用價值

電信公司展示智慧城市的交通解決方案。圖/本報資料照片

(更多產業分析請掃QR Code)

近年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更加明顯,原因包括氣候異常現象加劇、大量人口往都會區移動等因素。上述挑戰,在人口密集、企業羣聚的城市,執政團隊要負擔的責任也相對更重,除了考慮住民在食、衣、住、行與其他面向的穩定發展外,還要對環境永續議題有所迴應。也因此,各國城市正積極尋求新方案來協助管理市政活動,這也讓全球智慧城市的建置數量穩定成長。臺灣在3月份舉辦的「2024智慧城市展暨2050淨零城市展」,包括展出規模與海內外觀展人次均創下展覽歷年最高紀錄,即可驗證相關主題獲得國際重視。

而觀察國際指標智慧城市,包括歐洲蘇黎世、哥本哈根、赫爾辛基,以及亞洲新加坡、首爾、東京、臺北等地,近幾年比較重視的智慧城市主題,包括智慧治理(如公共事務諮詢、警務與都市計劃等)、智慧交通(移動路徑規劃、交通疏導等)、智慧環境(例如空氣品質管理、氣候監控、災害預防與管理、能源管理等)。各個城市正針對這些項目建置各型物聯網(IoT)感測器,並透過雲端運算與數位儀表板等軟硬體工具的輔助,來進行數位化的管理。然而,隨着資料種類與數量增加,市政府也對於跨領域分析產出更好行動方案有更高的需求,因此,許多城市在裝置端、邊際端與雲端正在部署各種人工智慧(AI)技術,期待藉此創造新服務並且產出更好的執行決策,進一步彰顯城市智慧化表現。

■AI讓智慧城市再升級,管理與運作更有效率

綜合整理國際與臺灣在重要智慧城市主題,導入AI工具後相關應用的變化,智慧治理方面,政府善用並彙集各種市政相關資料,透過生成式AI建模,協助政府公職人員更有效率的提取相關訊息,爲民衆處理特定領域的問題。另一方面,部分市政府已經推出聊天機器人應用,讓民衆針對城市導覽、停車與社福資訊等特定主題,快速從官方網頁等處取得相關的資訊。在協助中小企業部分,有政府透過生成式AI沙盒機制,與業者合作發展多種生成式AI解決方案,例如利用聊天機器人幫助其客戶搜索或進行預訂,或是幫助企業自動生成行銷內容如電子郵件及社交媒體貼文等工具,並透過短期資金補助的方式,鼓勵包括零售餐飲等商家試用與導入,擴大當地智慧經濟的發展。

在智慧環境部分,聚焦在天然與人爲災害管理的主題,首先,歐美許多地區受到森林野火之侵擾並造成損失,城市管理單位認爲野火發展難以預測,必須從災前預防開始。因此,市政府與電力公司合作,導入業者的數位雙生技術,在數位儀表板標註例如城市郊區高架電網與樹枝交纏的狀況,透過顏色標示區別植被高低,再透過AI對歷史數據的分析提出植被修剪建議,讓相關單位提早處理以降低不可測的風險。接續,都會區面對突發性天災、大型活動人流掌控等狀況,以韓國梨泰院事件爲例,顯示出城市緊急應變能力不足的隱憂。因此,已有市政府一方面整合相關部會資料建立「災害安全資料共享平臺」,由中央主責,將資訊彙整並提供各公部門與有需要的企業使用,另外則是結合城市設備如監視器,透過AI技術開發人羣密度監測平臺與人流引導方案,當面對各種災害發生時,藉由一個整合平臺就可快速協助市政府進行即時決策調度與人羣疏散。

■關照市民食衣住行,協助防災與救災

在智慧交通領域,首先,愈來愈多智慧城市導入無人載具來送貨,或者協助弱勢族羣安全的移動。在AI電腦視覺、機器學習,以及數位雙生、光達、GPS等技術協助下,其一,特定區域的導航路徑精準度更高,有利機器人的貨物交付表現;其二,視障人士配備特定裝置,透過AI對坑洞、樹枝、卡車等物體的精確辨識,以耳機示警來降低行走風險。

接續,不論是新興還是已開發國家,車輛搶道、交通違規傷亡、塞車與空污皆是市政府致力改善的目標。對此,AI結合感測器與攝影機等裝置,其一,分析車流量等資訊進行塞車預測,提前給予用路人警示資訊與交管單位進行疏導對策;其二,車輛長時間的路口停等造成不必要的交通堵塞與車輛的廢氣排放,AI則協助優化交通號誌,並收集空污資訊進行分析,讓重點區域車流逐漸改善,並朝減碳的目標努力。

從前述案例可知,智慧城市在整合各項AI技術後,對現有重點應用的運作都產生明顯的助益。整體而言,智慧城市運用AI技術已成潮流,執行單位在謹慎考量AI導入以及營運成本,並建立合法合規的資料取用基礎上,AI將能協助更多城市爲在地居民與企業帶來便利,併兼顧環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