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突破三文魚陸海接力養殖,“藍色糧倉”建設提速起勢

寒冬臘月,“藍色糧倉”建設“進度條”不斷刷新。

近日,在長島南長山街道孫家村,一個個人工魚礁被吊至投放船上,隨即被運至離岸1.8海里的海藻場後投放入海。魚礁周身設計多處孔洞,海洋生物可在其內部繁殖、生長、避敵。同時,可緩解海底荒漠化,加快生物棲息地修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2023年12月17日,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經省政府批覆設立,成爲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

一年多時間,一個個“突破”、一件件“首創”,見證了“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的成長——

以戰略思維開拓新空間。構建起59平方公里陸域、3291平方公里管轄海域、3664平方公里國家公園規劃區域、1500平方公里規劃利用國管海域的聯動發展格局,真正實現“開疆拓土”,贏得廣闊戰略空間。

以首創精神謀劃新舉措。作爲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海洋經濟開發區始終秉承長島“闖海”精神,一鼓作氣謀改革、打破成規闖新路,謀劃實施的“海上供銷鏈”“百箱千排萬籠計劃”“海上工廠”等,都是具有首創性、引領性、標誌性的創新舉措,有力回答了海上園區怎麼規劃、怎麼建設、如何發展等關鍵問題。

以長遠視野打造新平臺。爭取成立了首期10億元的藍色糧倉(長島)產業投資基金和註冊資本金2.51億元的藍色糧倉(長島)海洋投資有限公司,“一基金、一平臺”統籌推進園區運營和投融資;啓動園區“標準海”和“示範標杆海域”建設,深遠海綜合平臺納入園區基建範疇、3個專項債項目全部獲批,16萬畝海域完成本底調查,“透明海洋”系統框架基本建成,陸域保障基地穩步推進,海域使用權改革全面實施,園區綜合承載力實現整體躍升。

以有效投資激發新動能。系統梳理海洋經濟全鏈條,提出了“圍繞一條魚變成一條龍”的產業鏈建設思路。以“經海複製計劃”爲引領,以大型網箱爲依託,謀劃佈局了40多個重點實施項目和招商項目,成功突破三文魚陸海接力養殖,首座三文魚度夏網箱啓動建設,省級重點項目涉及的4座深遠海浮式網箱即將下水,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島外海洋科技產業園、長山海洋牧場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等重點項目建設快速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獲得市級特殊政策支持,有效激活了海經區高點開局的“一池春水”。

以貼身拼搶塑成新優勢。以長島爲發起地的國際零碳島嶼合作組織建設邁出新步伐。央企國企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中國水產公司投資進入實操階段,中建山東投資的合作領域越來越廣,海經區集聚資源、整合資源、放大資源的能力與日俱增。

新一年,有困難挑戰,更有良好機遇,目標怎麼定、應該怎麼幹?

去年12月底召開的“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議提出,力爭全年養殖產量達到15萬噸,其中三文魚產量達到4000噸,深遠海網箱建設放量增長,爲2026年完成長島海洋牧場“百箱計劃”打牢基礎。

具體來說,將聚焦5個方面進行攻堅突破:

聚焦培育完善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羣攻堅突破。要以探索出三文魚工業化養殖的新路子爲起點,加快從“一條魚”拓展爲“一條鏈”,逐步構建海洋經濟全產業發展生態。要把產業建鏈成羣作爲海經區的首要任務,堅持“抓中間帶兩頭”,以養殖“生產端”的規模擴張帶動前端種苗繁育和後端加工銷售聯動發展,真正藏糧於海,擴大多元供給,打造名副其實的“藍色糧倉”。

聚焦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增強園區發展動能攻堅突破。要深入實施“經海複製計劃”,加快提高實物工作量,發揮管委和企業互促共進作用,握指成拳、互利共贏。

聚焦提升綜合承載力、提高園區開發效能攻堅突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海洋經濟發展平臺,是海經區建設的重要目標,要把握好“一條低線、一條高線”,加快推進園區“標準海”建設,探索打造示範標杆海域。

聚焦建立多元投融資體系、擴大投資增量攻堅突破。科學搭配運用資金,全力拼搶政策資金,用足用好長期資金。

聚焦做強大漁帶動小漁、引領鄉村振興攻堅突破。要積極推進“海上工廠”試點,進一步增強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奮力開創“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抖擻精氣神,齊心加油幹。新一年,“藍色糧倉”有看頭。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聶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