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皮膚病理數位化 完整判讀七大疾病種類
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郭承統爲每一張數位化的皮膚組織玻片,都下了詳細註解。記者廖靜清/攝影
對於臨牀無法直接診斷的皮膚疾病,或是嚴重疾病多種用藥的皮膚病變、特殊反應,都要藉由皮膚切片取得病竈樣本,再進行病理檢查,往往要花費一段時間。長庚醫院完成國內皮膚病理數位化全玻片影像系統建置,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表示,數位病理加快處理流程,可以更快、更精準協助診斷。
吳俊德說,過往,醫師取樣或切除的病人組織,會做成病理玻片,再經由病理醫師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做出病理診斷,包括良惡性判別、器官的發炎成因與嚴重度等。病理切片全面數位影像化,成爲醫師有力的助手,除了臨牀疾病診斷、遠距病理診斷外,還可提供醫師自我學習及教學用途。
這套「皮膚病理數位化全玻片影像系統」,彙整了林口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暨顧問醫師郭承統的心血結晶,他收集了逾30年的皮膚組織病理切片,共481件案例、811個病理玻片,包含了七大疾病種類,分別爲皮膚髮炎性疾病、感染症、皮膚各式腫瘤、淋巴增生型疾病、皮膚轉移腫瘤、毛髮疾病及其他等。
郭承統提到,每一張數位化的皮膚組織玻片,都親自下註解,讓臨牀醫師可以對照,也提供病理醫師參考。他表示,在耗時六年多後,能完成這部數位化的教材,是對醫學的貢獻以及個人理想,跟上這波人工智慧浪潮,可望成爲病理醫師最有力的輔助工具。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林千又表示,組織切片傳統是用病理玻片、用顯微鏡觀看,玻片看完再人工歸檔入庫。數位化後,歸入影像資料庫,看電腦就可以進行疾病診斷、研究、教學,·改善實體玻片保存困難、系統管理不便、染色褪色的缺點。
林千又提到,每個案例的數位化全玻片影像,皆有觀察組織形態的標準染色方法(H&E),針對不同細胞生化特性的特殊染色,例如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組織染色、EB病毒小RNA片段原位雜合技術等,加上詳細標註的病理特徵、病理描述及診斷,可判別個案的臨牀表現及皮膚鏡變化。
長庚皮膚病理數位化全玻片影像系統爲林口長庚與雲象科技公司攜手合作,這套系統可說是皮膚科的典藏教科書。雲象科技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表示,透過數位科技,案例照片、數位病理組織玻片影像、精確的診斷以及標註說明,都被整合進這套系統,讓醫師能突破時空限制,隨時存取線上教材。
長庚醫院皮膚病理數位化全玻片影像系統正式成立,平臺包含了案例照片、數位病理組織玻片影像、精確的診斷以及詳細的標註說明。林口長庚醫院教授溫明賢(右一)、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林千又(右二)、林口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暨顧問醫師郭承統(中)、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左二)、雲象科技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左一)。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