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衫——遊走在“時尚之都”香港的百年傳統服裝
新華社香港2月18日新媒體專電 題:長衫——遊走在“時尚之都”香港的百年傳統服裝
新華社記者 丁梓懿
香港被譽爲“時尚之都”,作爲一個創意與潮流的集聚地,國際時裝秀輪番上演,大商場的櫥窗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當下流行的服裝款式。然而,在這炫目的時尚背後,有一個羣體不能被忽略,那就是製作傳統長衫的老一輩手藝人。
前不久,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名單。爲了解這個在香港已有近百年曆史的傳統工藝,記者近日走訪了製作長衫的老手藝人馮鍶及同樣熱愛服裝製作的年輕設計師。
今年70多歲的馮鍶本是江蘇人,十幾歲時便從家鄉來到香港討生活。上世紀50年代,大批江浙裁縫來到香港,馮鍶便是從那時起跟着家鄉的師傅在香港學習長衫製作。
過去,香港人把男性和女性穿着的長袍統稱爲“長衫”。長衫在上世紀20年代首先在上海流行起來,隨後迅速在香港普及,深受民衆喜愛。此後,大量江浙及廣東的裁縫師傅來港執業、授徒,不斷優化裁縫技術,並融合東西方設計,逐漸孕育出具有港式特色的長衫風格,令長衫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盛極一時。
“與其說是 學師 ,不如說是 偷師 。”馮鍶告訴記者,當時的師傅並不會主動教授徒弟縫衣技巧,只會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活,好比拆線、縫邊、修改舊衣。要想有所成,只能自己偷偷跟着學。好在馮鍶爲人勤奮,並具備一定的觀察力與悟性,學了幾年之後,他便憑着之前打下的基礎,借款開了一家小裁縫店。
據馮鍶介紹,長衫製作工具包括軟尺、直尺、縫衣針、細鉗、噴水壺、熨斗、漿糊刮、粉筆及裁剪刀等,製作時通常會先讓客人選料,然後度身,接着由裁縫師傅裁剪尺布、熨燙、刮漿,最後縫合,一件長衫便成型了。
與長衫同時代流行的還有裙褂。當時出嫁的新娘都會穿裙褂作爲禮服,“褂”指上衣,“裙”指下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裙褂的全盛時期,幾乎家家戶戶的女性都有一套。當時的裙褂圖案以龍鳳爲主,由裁縫手工縫製。根據布料上的刺繡密度和圖案,分爲褂皇、褂後、“福、祿、壽、喜、財”五福褂等。
馮鍶回憶說,當時裙褂和長衫的生意很好做,有很多闊太太、闊小姐及外國遊人惠顧。他的生意後來越做越大,在香港開了兩家規模不小的店。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製衣業蓬勃發展。西式服裝的款式和材料五花八門,且成批生產,效率高,光憑師傅一針一線縫製、費時久的長衫難以招架這樣的衝擊,在隨後的一二十年裡步入低潮。
當時的許多師傅眼看做不下去了,便紛紛轉型,開起了工廠,只有少數人還在默默堅持手工縫製。“傳統的手工美是冰冷的機器無法替代的,經典的東西不會凋謝,只會歷久彌新。”馮鍶說。
不出所料,經過20多年的韜光養晦,長衫於20世紀末華麗迴歸。當時有不少國際時裝設計師醉心於中國的傳統服飾,香港設計師也促使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亮相國際舞臺。加入時尚元素的長衫受到香港政、商、演藝界女性的歡迎和推廣,逐漸躋身於國際時尚領域。
近年來,除了延續傳統外,新時代的長衫在裁剪、配飾、面料和款式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如今的長衫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時代氣息。
香港時裝設計師林春菊告訴記者,不光是老一輩,現在許多年輕的設計師也對傳統的長衫和裙褂情有獨鍾,大家紛紛在這些具有香港特色的傳統服裝上尋求創作靈感,想要將它的生命延續下去。
林春菊提到,她曾嘗試用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再生織物用於長衫製作,設計出來的作品獲得不少獎項,還獲邀到法、德等國參加展覽,廣受好評。
時至今日,香港長衫文化已成長了近一個世紀,長衫製造業也見證了香港社會文化及歷史的變遷。
據瞭解,香港現在已有機構開設學堂專門教授長衫製作技藝,部分學校設置了讓學生動手體驗長衫製作的課程。香港有十幾家學校依然沿用長衫作爲校服款式。這一切都說明,長衫的發展歷久彌新。
(原標題:長衫——遊走在“時尚之都”香港的百年傳統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