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額死亡延遲負債 學者:2025年新冠死因纔會明顯下降

去年超額死亡人口中,1萬4667人爲新冠肺炎感染致死者,佔64%;圖爲醫護推送病牀。(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日前公佈國人2022年死因統計,新冠肺炎一口氣從第19名躍升至第3大死因,而直接、間接死於新冠的超額死亡人數,也達2萬2852人。公衛學者指出,臺灣出現超額死亡的時間點較晚,爲延遲負債,且超額死亡未來幾年仍然會發生。以今年爲例,上個月的超額死亡仍然有17%,本月可能會達到25%以上,預計要等到2025年,新冠在死因的排行纔會明顯下降。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臺灣2022年十大死因排行,前2名皆爲癌症與心臟疾病,第3名爲首次進榜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約爲癌症的3分之1,且超過心臟疾病死亡數的一半,這反映了大流行時代的Omicron感染,臺灣疫情出現較晚,死亡率也會有延遲效應。

與美國、英國相比,美國在2020、2021年,新冠肺炎皆爲第3大死因、2022則爲第4名,而英國在2020、2021年皆爲第1名、2022爲第3名。至於臺灣,2020、2021年,新冠肺炎均在十大死因之外,去年則進入第3名,顯示臺灣超額死亡出現延遲負債。陳秀熙說,其實沒有國家能躲過超額死亡,只是誰先誰後,必須要到2025年,新冠肺炎導致的死亡纔會明顯下降,走出十大死因的排名。

陳秀熙表示,臺灣去年的BA.2、BA.5大流行,造成許多人喪生,整體超額死亡約13%,其中新冠肺炎佔8%,超額死亡一定會繼續。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今年受到BA.2.75流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所影響,3月的超額死亡爲25%,4月一度降至4%,但上月超額死亡再起,達到17%,其中有4%是因感染新冠致死,其餘則是非直接感染的死亡。

「醫護人員非常短缺,政府必須要重視,否則將會付出非常多的代價」,陳秀熙分析,上月超額死亡中,有13%是非直接的死亡,這代表脆弱族羣因併發症而死亡者正在上升,估計6月份的超額死亡將上看25%以上,不能忽視。

陳秀熙建議政府採取精準防疫及超額死亡監測模式,根據不同族羣進行風險分層,區分沒打疫苗者、免疫脆弱者及一般族羣,這3族羣爲高、中、低風險者,應提供精準醫療照護,避免醫療量能緊繃。針對低風險者,要避免成爲其他疾病的負債死亡來源,中、高風險者,則要提供個人化精準防疫及健康照護,才能讓超額死亡趨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