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爛尾工程,世界第二運河說放棄就放棄?| 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2500-世界第二運河爛尾
文字:顧安娜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果果
17世紀,不斷向東擴張的沙皇俄國已經吞併了西伯利亞汗國,並和大清國有了頻繁而不愉快的接觸,對遠東的控制權幾乎觸手可及。
但他們對西伯利亞南方中亞草原的侵略進展就遠遠沒有那麼順利了。中亞有着數量龐大的原住民,且長期馬上作業使他們相對於森林住民而言驍勇善戰,沙皇一時間並沒有辦法強行吞併,只能通過結盟合作的方式獲得他們的支持。
中亞並不是無主之地
雖然俄國有着國力和軍事技術的優勢
但也少不了老辣的謀略和遠交近攻▼
但加強與這些地區的聯繫,並最終對其施加控制,一直是沙皇們無法遏止的夢想,一條巨型運河的修建計劃也就這樣提上了沙俄宮廷的議事日程。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最終將其付諸實施的,竟是蘇聯。
阿姆河是中亞民族的母親河,同樣也是文明的界河,在歷史上長期作爲左右兩岸不同文明的分界線而存在,波斯人和突厥人就曾隔河而居。
穿行在沙漠中的阿姆河
沿岸城市具有明顯的綠洲(農業+貿易)屬性
從而有別於更北方的草原遊牧部落
(圖:google map)▼
阿姆河今天仍然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界河的角色,控制這條河流的勢力能沿河快速抵達中亞各民族的腹地,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橫屏-阿姆河不是中亞地區唯一的大河,但卻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是長度足夠長,一方面是緯度相對低
北部的錫爾河流域和哈薩克草原則更寒冷些▼
阿姆河的最上游是瓦罕河,源自帕米爾高原上的冰川融雪。從名字也能看出來,沿着阿姆河溯流而上,就能進入阿富汗與中國交界處的中亞關鍵通道瓦罕走廊,進而由中亞進入新疆。對於一直想向大清國滲透的沙俄來說,這一層戰略價值也不容忽視。
阿富汗向東延伸的這一長條就是瓦罕走廊了
從背面的阿姆河溯流而上至瓦罕走廊確實是條捷徑▼
再加上到了18世紀前期,阿姆河流域發現了一批狗頭金,被前來探險的俄國先鋒認爲意味着大量的黃金儲藏,沙皇對這個地區的興趣早就按捺不住了。
相比作爲原材料的狗頭金
這種公元前留下來的珍寶更加吸引人
(圖:wiki)▼
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外交背景下,走水路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彼得大帝希望能將阿姆河下游分流,橫穿土庫曼人的國家,建造一條能夠通航的運河,直通已經被俄國人控制的裡海沿岸。如此,沙皇的軍隊便能對中亞民族施加有效的控制,儘快吃掉這塊垂涎已久的土地,並威脅大清的西陲。
俄國已經通過伏爾加河佔據了在裡海的“制海權”
如果能將中亞大河阿姆河與裡海相連
豈不是整個流域所經之處盡入囊中?▼
然而這個計劃在一開始就遭遇了不幸,俄國連續派出了兩支偵察隊都沒能走到阿姆河上游,土庫曼運河夢也只能暫時擱淺。
但俄國的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延續性,沙皇時代沒能完成的夢想,有許多都在蘇聯時代獲得了新的推動。
就在沙皇的斥候們遺憾而歸一個半世紀後,蘇聯又派遣了一支考察隊前往阿姆河流域,考察通往裡海的可能性。這支隊伍花了四年時間,來回考察了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地區的地理和歷史風貌。結果也是令人驚喜的,他們發現阿姆河在歷史上並不一直歸入鹹海,而是有一條通往裡海的老河道。
橫屏-關鍵就是怎麼把阿姆河和裡海之間這塊打通
成功的話,蘇聯人就能從莫斯科坐船直達瓦罕走廊?▼
這個發現讓莫斯科方向感到十分欣慰。
1930年,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了一項修建土庫曼大運河的提案。不過在這個時期,土庫曼和烏茲別克都已經是蘇聯自己的後花園了,運河在水路交通滲透方面的作用並不明顯,其更重要的任務是爲裡海周邊的地區供水,建立棉花種植園和畜牧農場——這正是中亞國家在蘇聯內部最重要的產業分工。
蘇聯雖然國土遼闊
但適合種棉花的也就是現在的中亞地區
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1950年代初期,蘇聯棉花試驗田
蘇聯的棉花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原材料
(圖:Kinolibrary.com)▼
然而質疑也隨之而來,一些科學家認爲,阿姆河的水量本就不足,分流向裡海將嚴重影響鹹海的活水供應,最終導致鹹海枯竭。而且阿姆河含有大量泥沙,其古河道的走向變化已經說明了這條河的下游非常不穩定。爲了保證運河長久使用,每年的清淤費用就是天文數字,灌溉帶來的農業收入能否抵消這筆開銷也是個問題。
阿姆河下游自身也有巨大的農業建設任務
光是這就夠用盡阿姆河的水源了
再向西修運河,恐怕是有河而無水
(圖:google map)▼
但這種質疑的聲音,終究還是被擁護提案的科學家淹沒了。1932年,蘇聯計劃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可行性報告,認爲分流阿姆河並不會對鹹海造成什麼影響。
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運河修建由此拉開序幕。
根據技術經濟委員會的設計,運河的起點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努庫斯市。這裡也是阿姆河下游匯入鹹海的最後一程,水量豐沛而河面收窄,流速較快,而且地勢低平適合人工開挖河道。另一頭,則是今天土庫曼斯坦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克拉斯諾沃茨克。
努庫斯與克拉斯諾沃茨克所在▼
但爲了讓水流損失可控,蘇聯人並沒有打算讓運河通入裡海,而是在克拉斯諾沃茨克市郊斷頭,是一條完全服務於灌溉的運河。在施工計劃當中,運河右岸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將有50萬公頃的土地得到澆灌,左岸卡拉庫姆沙漠獲益更多,將會新增700萬公頃的牧場。
現在這麼個樣子,也不知是良田還是牧場
(圖:google map)▼
運河帶來的淡水,也會成爲沿線工農業開發甚至水電資源開發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規劃運河的同時,蘇聯計劃委員會還在沿線設計2000座水庫,3座水力發電站,總長度達到1萬公里的分水渠,是一個極爲龐大的系統性開發工程,也是土庫曼歷史上最大的基建工程。
既然要搞,那就搞個系統性功能
能加的功能和投資全都加上去
(圖:zen.yandex.com)▼
通航功能則是一個附加選項。如果運河建成以後試點一切順利,那麼這條運河終將通往裡海,與伏爾加和流域取得聯繫,進而進入亞速海、黑海,也可以通過蘇聯歐洲部分的其他運河規劃通入北冰洋,把整個歐亞大陸都用蘇聯人修的水道連接在一起。
俄國人雖然是典型的陸上戰鬥民族
但也有用運河將四大洋都連起來的夢想▼
至於部分專家擔憂的鹹海問題,自然也在無所不包的計劃之中。鹹海水位降低之後,將會露出大量肥沃溼潤的湖牀,這也可以作爲農地,甚至還有改善阿姆河谷下游地區沼澤和鹽鹼化的功能。
鹹海,水域面積一直在縮小
(2000年至2018年鹹海水位的變化)
(圖:NASA)▼
如果這條運河建成,其總長度將會達到驚人的1200公里,是世界上第二長的運河,亦能充分展現蘇聯的發展成果。
這項規劃得到了斯大林的全程支持。尤其是在32年、46年兩次蘇聯大饑荒之後,斯大林對自然改造的興趣與日俱增,認爲只有大規模地重新開發自然資源爲己所用,才能避免饑荒危機再次上演。與這條運河同時期推進的還有伏爾加運河、斯大林格勒水電站、大自然改造計劃等等大戰略,全都是斯大林一手推動的。
正在建設中的斯大林格勒水電站
(圖:britishpathe)▼
但這些大型工程的規劃畢竟涉及大量繁複的工作,期間蘇聯又經歷了慘烈的內部動盪和衛國戰爭,很多項目真正落地時已經是50年代了。
列寧格勒都已經這樣了,運河什麼的先緩緩
(圖:wiki)▼
1950年底,烏茲別克烏爾根奇市(Urganch)被選爲了土庫曼大運河的前線調度中心,第一批工人開始在這裡建設工棚,搬運建材,甚至還造了一個可以關押2000人的囚犯營地,準備迎接前來建設大運河的“工友”們。
烏爾根奇,這寬闊的水面
很難想到這只是一個綠洲城市,更外圍是廣闊的沙漠
(圖:wiki)▼
其他物資也陸續抵達,前線指揮部每個月都能收到多達1000車次的物資,包括煤炭、木材、電纜、拖拉機,甚至還有列寧格勒圖書館調來的8000冊書,以供人們閒暇時閱讀。工棚營地也一再擴容,最後發展成了可以容納上萬人的營地羣。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居住區裡不僅出現了家屬區和商店,甚至還開了兩所小學和一家電影院。截至1953年斯大林去世,這個營地總共容納了7300名普通工農和10000名囚犯,他們全都是被安排來修建這條大運河和它的配套設施的。
但還沒等到這些人爲運河做出什麼貢獻,斯大林就去世了。而這條由他一手推動的大運河,前路也陡然變得難測了起來。
斯大林死後,繼任的赫魯曉夫得以一展拳腳,試圖讓蘇聯擺脫斯大林個人的影響。這可不僅是指在政治和文藝界對人們進行平反,也包括撤銷斯大林時期的一些計劃。這個趨勢愈演愈烈,最後變成了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土庫曼大運河計劃也在其中。
視察伏爾加河運河時,赫魯曉夫也是有參與的
所以赫魯曉夫本人對大修運河的態度是?
(圖:wiki)▼
1953年中,斯大林去世還不到半年,莫斯科方向就得出了新的結論:進一步修建運河是不切實際的計劃,要避免過去發生的饑荒應當通過開發處女地和引入新作物來實現(簡單來說就是種玉米)。土庫曼運河計劃取消,所有物資原地清點返還。
讓我們忘掉那古老的運河
坐上玉米戰車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然而糟糕的是,在斯大林時期,這些物資運來的時候就是一筆爛賬。由於物資需要長途跋涉從蘇聯的歐洲部分坐火車抵達烏爾根奇,在中央倉庫裝上卡車再向阿姆河下游和新河道工地轉運,漫長的運輸過程留下了太多空當,值得上下其手的機會非常多,不少物資還沒到倉庫,就已經“被使用”了。
而且由於調發來的主要是建築工人,前期物資量又過大,倉庫裡甚至沒有幾個合格的會計能對物資進行有效的清點,前線工地爲了儘可能多獲取物資,提貨的時候連個準數都沒有,看見什麼就拿什麼,物資總量完全是一筆糊塗賬。
由於缺乏物流信息,很多物資連價格都是未知的。蘇聯農業部的工作組來到工地,用了兩年時間,花了5100多萬盧布,還花了7000萬盧布保護設備,最後發現這些物資總共價值12億盧布,清算成本高達物資總價值的10%。
“建造偉大的運河”背後
是多到數不清的爛賬
(圖:kolekzioner.net)▼
清算完畢之後還要把這些物資重新運出,這又是一筆開銷,而且很多固定資產如營房、辦公室、鋼軌等已經無法再次利用,粗略估算這些物資的價值又高達5億盧布。
再加上從清算期間到清運過程中,這些設備經常被保管員報告“不翼而飛”,其實是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賣給了當地居民。他們花三個月工資就能從倉庫裡喜提一輛拖拉機,再多交點錢嘎斯汽車都能開走,別提多帶勁了。
3個月工資買輛車,羊薅得都沒毛了
(圖:wiki)▼
當然,開走以後能不能搞到燃油就是另一回事了,不過反正工地的柴油也很便宜。
最終,蘇聯中央從中斷項目中回收到的物資,還不到投入的一半,吃了個大虧。
但斯大林時代的決策終於還是被終結了,留給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兩個加盟國的,只有不能通車的鐵軌、沒有水流的水渠、不發電的水壩、未曾被灌溉的沙漠,和因爲新的水利工程而水位嚴重下降、周邊土地惡性鹽鹼化的鹹海……
運河爛尾,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船舶墓地......
(圖:壹圖網)▼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