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衝/IMF不如師法合作社

如果一家公司,在章程中規定,任何決議必須至少八十五%股份同意,而其中有一股東持股十七%,其他都是小股,換言之,這大股東實質上可以否決任何議案,時間久了,其他股東會有參與感嗎?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股東有可能討人喜歡嗎?

也許你會說,這種公司不存在,事實上這種組織不但存在,而且還存在了八十年。成立於一九四五年的國際貨幣基金,鼎鼎大名的IMF,其章程(Articles of agreement)明白規定,重大事項必須有八十五%的投票權同意,而表決權來自份額(Quota),例如目前美國份額爲十七點四三%,換算成投票權十六點五%,倒是個典型的「周處」。你又會問,其他國家如果不服氣,何不出資增加份額?又是老問題,份額的變動需要全體八十五%的投票同意,有美國同意,還不一定成事,但沒有美國點頭,就萬萬不成。

上月底在海南博鰲舉行的亞洲論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做主題演講,談深化亞洲金融合作,其間就提到IMF角色。說到IMF會籍,北京其實是承接自中華民國,二次大戰後各國爲穩定匯率、促進貿易,倡議成立貨幣基金,當時中華民國是創始會員國,IMF成立後,一直忠實履行會員義務。一九七一年因著名的二七五八決議被迫退出聯合國後,還硬撐至一九八○年才自IMF捲鋪蓋(不容易,因IMF是聯合國下級單位)。

潘功勝於演講中,開場就挑明國際貨幣基金的老問題,也就是份額改革及調整的議題,並呼籲亞洲國家共同努力,反應亞洲各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地位。這種問題,西方國家當然能拖就拖,媒體也認爲北京發言應該意在去美元化,而未予以太多的重視。

其實去美元化,應該不是北京優先的目的,也知道這檔事不是一蹴可幾。歷來碰觸國際貨幣體系,人民銀行發言都極爲審慎,例如二○○九年行長周小川在網站發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一文,通篇未提美元,卻引起甫就任一星期的歐巴馬總統抨擊,顯然打到痛處,周小川當年也獲得「外交政策雜誌」思想家第九名。中國人民銀行對「導正」IMF步步爲營,從二○○九年推動跨境清算、二○一四年研發數位人民幣、二○一六年加入SDR、到二○二二年倡議金磚BRICS+等,都給IMF相當的壓力,今年三月廿七日潘功勝的發言當然是意在畫龍點睛。

耐人尋味的,潘功勝演講中提到好像與IMF無關的SWAP(貨幣互換)機制,有心者或許認爲又是一去美元化陰謀。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與卅一國簽有貨幣互換協議,總額約四點一六兆人民幣,其目的或許僅在促進投資、貿易與本幣交易,但卻也補足IMF的失能,例如五個月前,阿根廷與IMF兩筆貸款到期,就是倚賴中阿雙邊有相當廿八億人民幣的互換協議過關,國際媒體評爲IMF在global financial safety net的缺陷。

國際貨幣基金歷來是由美國主導,但這些年美國推動友岸外包等貿易壁壘,有識之士難免憂心,IMF總裁及第一副總裁,分別在年末歲初談話中發出實話真言,其中經典之語,包括地緣經濟碎片化將減損全球GDP達七%,也就是從世界經濟地圖上抹去德國及法國;呼籲先進國領導人如不能理性競爭,也應力求合作,換句話說,目前國際對抗,已經失去理性,不利經濟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的高層,其實無非是打工仔的專業人士,渠等看到世界經濟危機,呼籲各國合作,因此引發靈感:既談合作,何不學習合作社,會員之間,權利等值,不要財大氣就粗,更何況IMF的上級單位聯合國,也是一國一票,如此倒可解決IMF的老問題,只是大國是否仍會堅持要八十五%的份額通過呢?

(作者爲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