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經濟圈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決策部署,明確要使成渝地區成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這一任務。2021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批覆《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總體方案》,提出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框架。
經過5年發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雙城經濟圈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創新格局加快形成。2023年,成渝地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2104.5億元,比2020年增長33%;技術市場成交金額達到2280.3億元,比2020年增長62%。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科技集羣百強排行榜顯示,成都、重慶分別從2020年的全球第47位、77位,躍升至全球第23位、39位。《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顯示,成渝地區是我國科研綜合排名前列的區域,成都和重慶分別排名全球第22位、40位。
高端創新要素加快集聚。目前,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深入推進,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落地運行,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中新(重慶)超算中心加快發展,佈局建成超瞬態實驗裝置等11個大科學裝置,兩地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253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形成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西部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集羣。
創新策源能力顯著提升。在腫瘤免疫、幹細胞移植、覺醒睡眠與學習記憶等醫學領域,鎂塑性變形、金屬強化、低能電子顯微鏡開發等材料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理論突破。研製發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着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科技產業化加力推進。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建成5個國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聯合實施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60項,共同研製出5G通信射頻芯片設計、汽車雙離合自動變速器、時速400公里高速列車節能輔助駕駛系統等重大創新成果並實現應用。共同培育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羣。2023年,四川和重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了28.3%和32.2%。
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深化。兩地簽訂“1+6”科技創新合作協議,建成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兩地大型儀器設備1.4萬臺(套)。聯合出臺《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與80多個國家的各類創新主體開展了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建成“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109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
黨的二十大作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部署。推動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對於優化國家科技創新空間佈局、支撐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川渝兩地將進一步攜手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建設成爲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點。一是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強化創新策源能力,持續產出重大創新成果。二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在航空航天、核技術、生命科學等領域形成全球科技競爭優勢,大力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世界級產業集羣。三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央地協同和區域聯動,全面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四是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成渝科技資源向貴州、雲南等西南地區更大範圍開放,加強與陝西科技創新合作,共同推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五是積極推進科技開放合作。持續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技術轉移等方面合作,構築全球創新網絡重要樞紐。
(作者劉冬梅 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