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原民血淚的牡丹社事件150週年 周春米:擁抱與接納彼此繼續向前走

「牡丹社事件」今年時逢150週年,縣長周春米今邀後代族人爲明起展開系列紀念活動宣傳,她說,該事件因不同民族、語言與文化的隔閡造成傷痕,時至今日已轉化爲力量和勇氣,也讓雙方後代子孫學會相互理解包容,共同守護愛與和平。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1874年,日本以宮古漂民事件懲兇名義出兵攻臺,屏東南排灣族人爲保衛家園多人戰死,史稱「牡丹社事件」;今年時逢150週年,縣長周春米今邀族人後代爲明起展開系列紀念活動宣傳,她說,該事件因不同民族、語言與文化的隔閡造成傷痕,時至今日已轉化爲力量和勇氣,也讓雙方後代子孫學會相互理解包容,共同守護愛與和平。

縣府今天邀請牡丹鄉長潘壯志、部落族人代表說明紀念活動的意義,在高士部落靈媒張順枝祈福及高士古謠傳唱隊悠揚的古歌謠「懷念」聲中,遙想當年;族人後代的高加馨就讀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時,曾就社羣的歷史與文化軌跡做田野調查,她認爲在讓族人悲痛的事件中重新找回歷史記憶,是緬懷先人英勇抗戰的精神,後代子孫可學習祖先捍衛家園的堅韌意志外,更期許不同民族間都能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1867年恆春半島發生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當時美駐福爾摩沙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原住民協議「南岬之盟」和平協定;事件發生後4年,琉球宮古島民遇船難漂流到八瑤灣,因誤解遭原住民高士佛和牡丹社人殺害54人,進而導致3年後的牡丹社事件;周春米說,兩起事件都是影響臺灣的重要歷史事件,雖因語言、文化隔閡而產生衝突誤解及歷史傷痕,卻也爲日後文明世界帶來相互尊重與交流的契機,誠實面對歷史,瞭解事件真相,擁抱與接納彼此,才能繼續往前走。

周春米也分享去年受邀參加週年紀念,當時的場面令她震撼與感動,不僅所有族人將紀念活動列爲重要大事,鄉公所更在2005年勇敢跨出第一步遠赴日本沖繩,尋求真相與和平;牡丹社事件歷史的河流走到現在,不僅改寫了近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更成爲屏東美麗的大花園,每人都自信地將牡丹風華與華麗,大方地展現出來。

縣府說,縣府及牡丹鄉公所均投入復振、再造及保存當時的歷史現場,或透過製作影音或書籍出版品,讓族人和大衆瞭解重大歷史事,像公所2004年舉辦學術研討會,2005年赴日本沖繩縣宮古島市向琉球遺族表達善意、尋求和平,2007年與宮古島分別在牡丹鄉「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及宮古島「釜峰公園」立下「愛與和平」的紀念碑石,碑石基上有雙方共飲連杯酒的石像,希望喚醒世人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重視,化解過去的傷痛,讓愛與和平永存。

牡丹社事件關鍵一役「石門之役」發生地石門古戰場,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人抵禦日軍入侵之處,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決心,去年經屏東縣文資審議會通過登錄爲屏東縣史蹟,縣府明天舉辦縣定史蹟碑揭牌及啓用旅遊資訊站後,展開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傳統競技活動、風域祭、國際交流講座、小旅行等。

「牡丹社事件」今年時逢150週年,縣長周春米今邀後代族人爲明起展開系列紀念活動宣傳,她說,該事件因不同民族、語言與文化的隔閡造成傷痕,時至今日已轉化爲力量和勇氣,也讓雙方後代子孫學會相互理解包容,共同守護愛與和平。圖/屏東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