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北管演奏、遶境踩街文化 臺北靈安社授證「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左四)4日授證臺北靈安社「無形文化資產」,表彰臺北靈安社長期傳承珍貴文化資產的貢獻。(丁上程攝)
臺北靈安社4日接受臺北市文化局授證「無形文化資產」表彰,並於活動中表演傳統北管戲曲。(丁上程攝)
擁有153年曆史的臺北靈安社,繼2011年被登錄爲民俗「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保存者、2022年多尊神將及神像獲指定爲一般古物後,今年續以傳統表演藝術「北管」保存者的身分獲得無形文化資產肯定,臺北市文化局4日也舉行授證典禮,由局長蔡詩萍親自授證,表彰臺北靈安社長期傳承珍貴文化資產的貢獻。
蔡詩萍直言,這一年間因爲接觸北管文化、靈安社的次數相當多,也讓他感受到「身爲一個臺灣子弟,對於北管文化相當陌生,感到很抱歉。」蔡詩萍強調,當了局長以後對北管文化的瞭解,可以說是「進步神速」,而且如果沒有靈安社的各位大師們,「這個藝,很難因爲人而傳承下去,」
蔡詩萍強調,153年真的很不容易,跨越了政權、穿越了族羣。非常謝謝靈安社的各位,因爲大家認真的傳承,北管因爲各位能繼續發揚光大。臺北市文化局會持續盡本分,儘量挹注資源,讓文化得以傳承。
臺北靈安社歷史可回溯至清同治年間,臺北靈安社籌組緣起於臺北迎城隍之宗教迎神目的,其成員以在地民衆組成爲主,與地方社羣緊密連結,自1871年成立迄今,透過每年「五月十三迎城隍」,在暗訪除煞、正日遶境等不同儀式活動中,呈現大稻埕獨特人文景觀與聲音景觀。
臺北靈安社在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亦遭遇傳承中斷,所幸經由現任社長陳周淑穗積極奔走復興,現今臺北靈安社已恢復遶境踩街、登臺表演、北管排場,同時妥善保存社團歷史文物、曲冊等相關文物,更積極培育北管音樂技藝後進,更招募中小學生加入傳習行列,推廣傳統藝術文化,對保存北管傳統表演藝術貢獻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