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調停俄烏戰爭的策略與代價
(圖/美聯社)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至今已3週年,美俄歐烏四方在地緣政治及戰略利益的立場在川普上任後快速地浮上臺面。這場看似「區域」的衝突,談判過程所外溢的全球政治效應已深刻影響美中臺,甚至印太地區的戰略關係。
川普強調會快速解決俄烏戰爭,卻表現出與俄羅斯恢復關係的意圖。川普與普丁進行通話,美國務卿盧比歐也與俄國外長在中東會談,表示雙方將進行停戰談判,但烏克蘭政府及歐洲各國卻被川普政府排斥在談判桌之外。這是在美俄國際強權主導下呈現的殘酷事實。
不僅如此,川普亦向烏克蘭提出關鍵礦產、稀有金屬合作開發方案,幾乎等於迫使烏克蘭接受妥協的交易籌碼。當歐洲盟友在聯合國大會提案譴責俄羅斯入侵,並支持烏克蘭主權領土完整的議案時,美國不但投下反對票,更兩度在大會及安理會提出未譴責俄羅斯戰爭責任的對案。川普顛覆國際談判的邏輯秩序,外界普遍認爲他只求在美國國家利益下迅速停戰。
美國急於結束衝突,有兩大重要國際戰略考量,首要考量是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平衡問題。不久前,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表示,歐洲盟友應負擔起更多自身安全責任。他也指出,美國當前更重要的任務是阻止中共在印太地區引發戰爭,並確保威懾有效。
故此,川普積極展現對普丁的友好,嘗試「聯俄製中」;而美俄關係的改善也使得習近平在1個月內與普丁進行兩次元首通話,用密切的聯絡展現中俄緊密的戰略伙伴關係。不諱言,美國的策略確實起到了作用。
其次,另一項重要考量是供應鏈的安全。川普推動與烏克蘭的礦產合作,與其對格陵蘭、加拿大礦產的興趣相似,目的是降低對中國關鍵礦物的依賴,確保軍工、能源產業的供應鏈安全。美烏談判已進入細節討論,這顯示美國的「現實主義」策略正在發揮作用。
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曾引用諺語談國際關係:「你若不在談判桌上,就會成爲被端上桌的菜單。」川普言語辛辣,未對道德價值有所着墨,背後仍是美國以國家利益爲主的現實主義原則。美國雖在現階段取得其政治利益上的成效,然而川普急於以雙邊談判處理複雜的戰爭問題,卻引起盟友與夥伴的質疑。
普丁在俄軍付出大規模傷亡代價之下,不得不考慮談判。然而,川普卻未對俄羅斯究責,這釋放一個危險訊號:發動侵略行爲的國際代價並不高。這可能鼓勵伊朗、北韓,甚至中共在區域衝突上更挑釁冒進。
川普與普丁妥協的決策也降低了美國的信任度。當川普揚言對盟友徵收普遍關稅時,日本、韓國、歐盟紛紛與中國調整經貿關係。這顯示美國的戰略自相矛盾,一方面要透過經濟制裁圍堵中國,一方面卻用關稅壁壘將盟友推向中國。在聯合國決議案中,歐洲諸國聯合譴責俄羅斯,但美國卻與17個國家投下反對票,增加與盟友的衝突;中國則選擇棄權,避免與歐洲增加磨擦。
川普處理俄烏戰爭的方式及在聯合國的外交行爲,吾人應有所認知及警惕。美國已從多邊外交的領導者轉向現實外交的交易者。然而,30年來中國提升的國力已非尼克森時期的蘇聯可比;何況現在的美國外交政策也不一定能爭取到普丁的戰略配合。川普的外交戰略若未能在印太發揮作用,勢必牽動美中臺關係。
臺灣應從中認知到國際政治氣象變化的危險,若川普也急於與中國促成談判,中共的統戰論述是否會像俄羅斯的宣傳一樣影響川普的立場,損害臺灣的政治權益?(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