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晶片關稅 臺灣陷兩難

臺積電有6成以上營收來自美國,約相當於500億美元的產值,恐受到美國潛在的新關稅政策衝擊。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積電區域營收佔比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放話將加徵新一輪關稅,預告對晶片課徵約25%的關稅,相關決定最快4月2日實施。專家分析,此舉恐使臺灣陷入兩難,一方面是保持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在關稅行動下,面臨讓步壓力。

川普曾數度公開喊話,臺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產業,應向美國繳交「保護費」,更一度揚言對臺灣製造晶片加徵100%關稅。隨着首波晶片關稅政策在即,各界關注,作爲全球先進製程晶片領導企業,臺積電有6成以上營收來自美國,約相當於500億美元的產值,恐受到美國潛在的新關稅政策衝擊。

外媒引述香港城市大學國際貿易專家夏竹立(Julien Chaisse)表示,臺灣的經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半導體制造業的領導地位,但川普關稅威脅使情況更加複雜,臺灣可能因此面臨讓步壓力。

TechInsights駐加州高級研究員Dan Hutcheson亦認爲,臺灣正面臨兩難情況,儘管將部分製造業轉移到美國符合臺灣的利益,但不能全部放棄,否則臺灣將失去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

由於川普政府高度關注貿易逆差問題,持續警告對美國貿易伙伴徵收大規模關稅,以推動企業將製造業移轉至美國當地。總統賴清德已承諾增加對美國的投資,以減少貿易不平衡,並增加臺灣的軍事支出,考慮增加美國天然氣進口。

美國之音引述美國社媒平臺Siphtor創辦人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認爲,關稅向來是川普慣用的談判籌碼,目的在於施壓對方,以推動達成最終的交易或貿易協議,因此25%半導體關稅新規更像是與臺灣或臺積電談判的開場白。

目前,臺積電主要承接蘋果(Apple)和輝達(Nvidia)等美國科技大廠代工訂單,在美銷售的晶片關稅成本很可能由美國客戶與終端消費者承擔,因此直接衝擊或相對有限。然而,部分臺灣電子相關產業的廠商面對關稅風險,已開始評估赴美設廠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