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美國優先」臺美尋交集 加強軍購、半導體投資
美國進入川普執政2.0,川普首任內大力挺臺,二度參選後卻發表批評臺灣的國防經費不足、「偷走」美國晶片生意等言論。學者分析,未來臺美關係勢必要與川普的美國優先路線找到交集,臺灣加強軍購及半導體產業赴美投資,是迴應川普最直接的方式。
川普(Donald Trump)即將就任美國第47位總統。川普上一任(2017至2021年)執政期間,其政府批准臺灣採購的66架F-16V戰機等重大軍售案、派遣斷交後最高層級官員訪臺、並鬆綁臺美交往限制等,兩國關係有重大突破。
賓州大學裴利世界學院(Perry World House)資深專案經理善學(Thomas Shattuck)近期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川普2016年剛當選時,很多人都擔心他會把臺灣當成與中國談判的籌碼,出賣臺灣,「這些擔心都沒有發生」。
善學說,美國國會非常支持臺灣,這是川普首任內無法犧牲臺灣利益的主要原因。接下來的4年,臺灣同樣有國會的支持。此外,川普的國安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等人都是挺臺的對中鷹派。
「我無法想像向來對中強硬的共和黨人,突然倡議出賣臺灣的主張。」
不過,善學也指出,臺灣對川普的擔憂再次浮現,有其道理。很多人說,川普的不可預測性高,猜不到他下一步要怎麼做,再加上川普這次參選期間,多次直言臺灣必須增加國防經費,也說臺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生意,這些都是新說法。
川普當選後,已傳出臺灣考慮向美國提出大型軍購案的消息。例如,英國「金融時報」去年11月曾報導,臺灣的採購清單可能包括神盾驅逐艦、空中雷達系統E-2D「先進鷹眼」、F-35戰機、更多愛國者飛彈、派裡級艦等。
善學指出,他預期臺灣會在川普上任的前100天或6個月內提出軍購清單,向川普明確傳達訊息:「我們聽到了你的抱怨,並且已經有具體的應對措施」。
然而,善學也說,臺灣亦可以提醒川普,臺灣的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約爲2.45%,高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對其會員國要求的2%。因此,臺灣在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方面,理應有更多建設性的對話。
善學說,他也預期臺灣在川普任內,會就半導體產業的合作達成新協議,就像臺積電在川普首任內決定在鳳凰城建廠一樣。未來可能是封裝或其他半導體領域的廠商,選擇在一個美國的搖擺州投資,這樣的舉措也符合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
「臺灣加強軍購及半導體產業赴美投資,是最直接回應川普的方式」。
但善學相信,川普團隊必然清楚臺灣的重要性。在美中競爭的背景下,臺灣的存在與日本、菲律賓一樣,對遏制中國軍力擴展有重要作用。若美中真就臺灣達成交易,將可能使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安全承諾產生懷疑,「傷害美國的可信度」。
華府智庫「全球檯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Institute)執行長蕭良其認爲,川普在處理外交關係上,有相當一致的邏輯。他對臺灣的一些言論,讓支持臺灣的人不滿,但「那不一定是針對臺灣,而是反映他的3個外交策略」。
蕭良其在去年底發表「川普第2任期的臺灣政策」一文指出,川普的3個策略分別是:一、言辭難預測,強調透過交易來達成目標;二、旨在減少貿易赤字,將製造業工作機會帶回美國;三、強調盟友與夥伴必須共同分擔防務負擔。
他說,外界常分析這些策略的負面效應,但其潛在的正面效應也值得關注。例如,就美國對臺安全承諾的態度,川普比前總統拜登(Joe Biden)模糊,這有可能加劇「疑美論」在臺灣的效應,但也可能提升臺灣民衆對國防經費的支持度。
川普屢次不願回答美國是否會協防颱灣,理由是他不希望先掀牌而不利於談判。蕭良其表示,川普這種不受過去慣例束縛的做法,雖然是爲了增加美國在談判中的籌碼,但「也有助於突破美臺雙方長期以來過度自我限制的關係」。
蕭良其說,川普未來會跟首任一樣,將減少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視爲重要目標,重啓對中貿易戰,透過加徵關稅讓製造業迴流,創造美國的工作機會。
他說,這會影響到在中國的臺商,但也會促進臺灣加速調整產業供應鏈,透過「新南向政策」與多元化經濟夥伴合作,開啓更多建立新夥伴關係的機會。
善學也持相同看法。他說,面對川普執政2.0的不確定性,臺灣擴大其戰略空間的方式,是延續「維持現狀」的穩定路線,這是能在華府爭取到最多認同的策略,同時臺灣也應繼續強化與日、韓、菲等鄰近國家的實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