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預警系統應納入智慧城市建設
來源:科技日報
1997年,H5N1禽流感病毒第一次從禽類“跳”到人類體內,人感染的致死率高達50%以上。當年的人感染禽流感趨勢在香港特區政府對大量活雞迅速撲殺中停歇下來。也有學者認爲,剛剛“跨界”的H5N1仍難以適應人類和鳥類細胞受體的差異,因而難以高效感染人類細胞。
然而,今年10月31日發佈的最新研究成果則顯示,由牛傳人的H5N1亞型病毒已經在美國多個州出現,細胞試驗表明其有逐步適應哺乳動物的傾向。
在人類看不見的角落,病毒突破邊界、適應性變異從未停歇,它們甚至懂得“迂迴”:先到牛、豬、貓等哺乳動物再到人。
正因爲如此,在迴應下一個“X疾病”會是什麼時,不少專家指出可能是新型流感病毒。
“呼吸道傳染病最容易引起全球大流行,很容易迅速傳播。流感病毒變異快,更容易發生跨種傳播進入人體。”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羣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楊維中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以通常談話距離來看,如果有人攜帶流感病毒,那其他人感染機率很大。而採取血液、體液等其他方式傳播的病原體無法快速傳播。”
“呼吸道傳染病更易在人口接觸密切的城市中形成超級傳播現象,相較於人口密度低的農村,城市的脆弱性不言而喻。”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王全意說。
換言之,“X疾病”下一次來襲或以城市爲突破口。
“智慧城市的發展,讓我們在研發‘攔截’系統時有了新的思考。”楊維中說,以一個城市爲單位構建預警系統更符合實際。在同一個城市圈中,水電氣、交通、文化、通信等相對成體系,不同城市又有不同的地域特色,適合個性化建模。此外,大數據局的成立也爲智慧城市數據的獲得帶來了便利。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廖一蘭建議,傳染病發生時,政府相關部門希望最先掌握哪些人和區域出現感染,因此除了應用疾控領域的模型外,還需引入新技術、新數據源,例如城市中的遙感數據、視頻監控數據等,爲智慧化預警提供新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