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國平衡看美臺關係動向

(圖/達志影像)

當前,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呈現「護欄」和「小院高牆」模式的推進,給人的印象似乎「不是很明確」。這種效果與拜登政府爲局部緩和中美緊張關係所做的努力,如「中美經貿不脫鉤」、美國財長雷蒙多訪華、中美成立聯合工作小組等相關。似乎再次驗證了歷史的顯示:中美關係緩和,往往對美國對臺政策產生「修正」的作用。

美國顛覆性地破壞中美關係,導致中美之間失去互信,是從川普政府時期開始的。拜登政府基本繼承了川普政府「強化臺灣牌」的對臺政策。做法上,主要通過國會提案,總統背書的方式,直接衝擊中美關係。中國大陸將其總結爲:掏空一箇中國政策。

美國大選中激烈的黨爭,暴露了美國日益極端的政治生態,也反映在國會與智庫在對華政策方面的政治極端化。而共同反華的所謂兩黨共識,不過是將對華強硬,作爲二黨之間尋求政治緩衝的平臺。這導致了行政部門的主導力出現下降。導致支持對外政策冒險的兩黨議員,利用政治極化獲得的空間,國會借打「臺灣牌」展現其對華強硬立場,增加個人政治資本。如國會通過如此衆多的涉臺法案,裴洛西訪臺,麥卡錫當選衆議院議長的過程等,都是例證。

美國政治的極化,這些因素正在將美國的對外政策推向極端,對臺政策也受此影響。

中國的反制與大國平衡,這個問題分兩個層次。

一是指中國的反制影響美國對臺政策。這方面的例證如去年8月裴洛西訪臺,中國進行反制,對今年4月在美國的「蔡麥會」,中國採取制裁措施,以及最近賴清德「過境」美國,中國採取的「雙制裁」。中國反制對美國對臺政策產生的影響,表現在美國政府在美臺關係上進行了「適度」收縮。如對賴清德「過境」接待的規格,定位在「美國在臺協會」(AIT)接待層次,宣稱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美臺關係爲非官方關係等。

二是指中國將從大國平衡的角度,對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挑釁進行反制。大國平衡涉及的因素包括,俄烏戰爭與亞太局勢,美中俄、美日韓等大國關係的變化,美國選擇在戰略上強化「中國是亞洲地緣政治的威脅」等。

大國平衡的過程對美臺關係產生的影響,包括:一是美國對臺政策可能採取通過軍事行動,進一步加強從外部支持「臺獨」勢力的方式,來達到平衡中國力量上升,對島內「臺獨」分裂勢力構成的壓力。以此維持美國所需要的海峽局勢。顯然,這是一種極爲冒險的選擇。

二是美國對華政策將在「民主對抗專制」旗號下,進行「現實主義」的搖擺。這也會傳遞到對臺政策上。如裴洛西將其臺灣之行稱作是「世界在專制和民主之間做出的選擇」。如國會新成立的「美中戰略競爭委員會」實際上是中國行動計劃的政策延伸(源頭是2018年川普政府推出的「抗中計劃」)。蓋拉格就任後,宣稱美中戰略競爭委員會的目標,就是「鎖定中國共產黨」。

這種趨勢,將會把臺灣問題與遏制中國地緣戰略影響力的政策,進一步結合起來,進一步把臺灣打造成所謂「自由世界」對抗「中國威脅」的前沿。危險在於,出於利益考量,一旦美國政客在「徹底和不徹底」之間的「搖擺」,失去傳統對華政策的所謂「現實主義的謹慎和剋制」,海峽和平局勢將立即面臨威脅。

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不會輕易改弦易轍,中美之間的互信,已經很難恢復。在中美整體關係平衡遭到破壞的局勢下,未來海峽的戰與和,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