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慶假期看文旅新趨勢:人文交融,國風勁吹

假期,因旅行更豐盈;國慶,爲旅人增豪情。

金秋時節遇上黃金假期,愛國氛圍疊加出遊熱情,這個“十一”,人們滿懷對祖國的祝福、對生活的熱愛奔赴山海。

從國旗下的熱淚盈眶,到國潮熱的方興未艾;從聽風賞景的悠然自得,到文博場館裡的流連忘返……一幅情懷交織、人文交融的國慶文旅圖景,折射市場趨勢,映照活力中國。

家國同慶,旅行滿懷豪情

晨光熹微,旭日將升。守候在天安門廣場的人們,屏息以待心潮澎湃的莊嚴時刻。

10月1日清晨,12.3萬人齊聚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新中國75週年華誕這天五星紅旗升起的歷史瞬間。

他們中,有許多人從祖國各地遠道而來,前一天晚上就守候在此。

“我希望給孩子留下一次難忘的愛國主義教育,觀看升旗儀式是我們這次到北京旅遊最重要的行程。”和孩子一同揮舞着國旗的浙江遊客張寧利說。

同升一面旗,共祝祖國好。成都天府廣場、烏魯木齊人民廣場、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前……大江南北各處舉行的升旗儀式,點燃了無數人的愛國情,吸引市民遊客紛至沓來。

國旗的顏色,是這個假期最引人注目的亮色。

南京長江大橋,全橋景觀亮化全面開啓試運行,橋頭堡上紅光閃耀;江西廬山,巨幅國旗在廬山山谷石門澗懸索橋上展開,綠水青山更襯紅旗色彩;山西大同,今年的初雪降臨,人們紛紛記錄下白雪映紅旗的美景……一抹抹“中國紅”,將大街小巷裝點一新,令國慶氛圍深入人心。

在河北西柏坡紀念館廣場,“我與祖國共成長”主題活動令衆多遊客駐足。假期來臨,全國各地羣衆奔赴這個革命聖地,紅色旅遊掀起熱潮。

飲水思源。遊客閆雅靜感懷地說:“來到西柏坡,就彷彿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努力奮鬥的身影,作爲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趕考路。”

打卡紅色地標、觀看紅色展覽、聆聽先烈故事,已成爲人們慶祝新中國華誕的一種潮流。攜程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國內紅色旅遊日均訂單量同比增長40%。

人們高漲的愛國之情,也體現在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中。

“這是唐代的襦裙,那是宋代的褙子,那是明代的襖裙……”夜幕降臨,天津古文化街裡的一場漢服表演引來遊客陣陣讚歎。相映成趣的是,遊客中有不少人同樣身穿漢服、梳着髮髻而來。

古街古鎮亦新潮。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深入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旅遊景區看非遺、聽戲曲、品茗茶。假期前兩天,天津古文化街的遊客就達到30萬人次,銷售收入超過2500萬元。

在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看來,打造國風國潮等消費新場景,爲消費市場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有利於加快培育消費新業態,豐富消費新產品,加速消費市場回暖,還有利於傳播中華文化。

去飽覽江山、去追尋文化、去團聚休閒……這個國慶假期,人們出遊熱情不斷釋放。交通運輸部預測,假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19.4億人次,平均每天2.77億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增長0.7%。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預計,綜合國民出遊意願、旅遊預訂指數和各地的旅遊準備情況,2024年國慶節假期出遊人數將會再創歷史新高。

人文交融,旅途浸潤文化

不久前,“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個國慶假期,故宮、國博、天壇、鐘鼓樓等沿線遺產點旅遊熱度一路走高。同程旅行數據顯示,北京中軸線相關旅遊產品預訂熱度同比增長69%。

“買到了,真的太好看啦!”10月1日一早,觀衆小袁捧着兩枚剛買到的國博鳳冠冰箱貼興奮地說。

這枚冰箱貼,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是許多遊客競相收集的中軸線上的文創產品之一。

於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寄出一張創意明信片,在天壇公園品嚐一桌好吃好看的下午茶,買一本《故宮日曆》饋贈親友……一條7.8公里長的中軸線,激發無限靈感,豐富遊客選擇。

人們在遊歷中國時越來越感受到悠悠文脈的滋養:傳統文化類景區由2013年的2230個增加到2022年的近4000個,約80%的A級旅遊景區融入了各類各級非遺項目。

穿紫河畔,人文薈萃。湖南常德河街的非遺展示區中,常德木雕、桃源刺繡、麻質畫等非遺產品成爲遊客眼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這些老物件,保留了桃源刺繡基本的歷史和文化信息,我們的傳承纔有基礎,很多遊客也能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魂和根。”桃源刺繡省級非遺傳承人羅明華拿起一件年代久遠的老繡品,娓娓道來背後的故事。

近年來,桃源刺繡產業日益壯大,流傳千百年的“指尖技藝”,正逐步轉化爲惠及更多人的“指尖經濟”。

文化傳承有路徑,旅遊發展有效益。國慶期間,各地廣泛開展非遺傳承實踐活動,通過非遺精品展、非遺交流展、非遺民俗體驗等方式舉辦近千場非遺主題活動,不僅帶活了相關消費,也帶動了當地居民創業就業。

突破15億元!10月4日晚間,2024年國慶檔新片票房(含點映及預售)又迎來一個節點。

今年國慶檔影片中,有4部由長影集團聯合出品。隨着電影的熱映,位於吉林長春的長影舊址博物館也不斷迎來客流高峰。

長影舊址博物館坐落於長春電影製片廠院內,是一座電影主題工業遺址。國慶假期中,這裡的“長影NPC”沉浸式遊覽、紅色舞臺劇《長歌影魂》、“電影汽車派對”長影道具車展等項目備受遊客青睞。

“10月2日當天入館人數超1萬人次,創建館以來歷史新高。”長影舊址博物館館長葉子龍說,文旅融合激發了電影工業遺產的生命力,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行路徑。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旅遊中的文化競爭力,令越來越多山水人文從“可觀”到“可遊”,讓越來越多市民遊客從“看景”到“入景”。

“旅遊承載了文化傳承和文明創造新使命。”戴斌認爲,國慶期間的突出旅遊現象,充分說明羣衆嚮往着書生意氣的研學和家國天下的旅行,需要行業進一步着力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煥新升級,旅遊點亮生活

一羣仙鶴翱翔空中,如雲似霧,姿態百變,蔚爲大觀。國慶前夕,古畫《瑞鶴圖》在遼寧省博物館“山河與共——遼金歷史文化主題文物展”中一展真顏,吸引了不少外地觀衆專程奔赴瀋陽,一睹國寶風采。

來自上海的遊客李女士就將觀展作爲此次家庭旅行的一個重要環節。“參觀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從小在心裡埋下文化的種子,是很好的旅行方式。”她說。

爲一個展覽深入一段歷史,爲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個城市,爲一部電視劇策劃一場旅行……如今,遊客在旅途中不只渴望美好風光,更希望滿足個性化、深度化的需求。

廣東省旅行社行業協會會長、廣州廣之旅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文志認爲,遊客需求的變化,不斷催生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旅遊市場正在爲遊客提供更多元的玩法和更豐富的供給。

其中,傳統景區正在因新技術迸發新活力、因新理念展現新魅力,在文旅融合中取得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雙贏。

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燈籠高掛,夜幕中的蘇州拙政園呈現一派清幽素雅的江南風光。不同於日間的熙熙攘攘,跟隨着導覽員的指引,遊客在漫步中品味婉轉的崑曲,沉浸式體驗江南文人的詩意生活。

創意十足的“拙政問雅”夜間遊園項目,成爲火熱假期中游客難得的靜謐體驗。拙政園還聯合蘇州博物館推出“拙政問雅·夜蘇博Plus版”,並開展“秋聲”園事活動,多維度呈現蘇州的文化底蘊。

蘇州市拙政園管理處主任薛志堅介紹,項目運用科技手段讓歷史“活”起來,創新對蘇州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模式,不但體現古典造園美學,也創造出新的視覺體驗和審美感受。項目推出後,受到遊客追捧,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超10萬人次,國慶假期的門票更是早早預約售罄。

有人向“新”而遊,有人向“閒”而行。如今,國內以自然山水、民俗非遺、美食體驗等爲主題的鄉村遊、周邊遊產品日益豐富,成爲不少遊客尤其是年輕遊客青睞的休閒放鬆之選。

在廣州增城雲水禪心人文小鎮,不少遊客在假期中體驗本地非遺欖雕製作工藝。廣州雲水間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青青說,通過打造精釀啤酒博物館、欖文化館等新場景,小鎮希望實現生態共融,更好滿足大灣區客羣對休閒旅遊的需求。

國慶期間,一波追求“鬆弛感”的年輕人奔向縣城和郊區。攜程數據顯示,假期前三天,近一半的“奔縣”旅遊者集中在“90後”和“00後”,這些年輕人多來自北京、上海、成都、廣州等城市。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表示,當前文旅市場人潮涌動,消費活力持續釋放,文旅業已經成爲重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導擴大消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看大好河山,品厚重文明,享多彩生活。

充實的假期魅力無限,收穫的時節活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