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穿越臺南400 建築史家帶你遊臺南
天壇:明鄭祭拜天公之處。
研究臺灣建築超過30年的傅朝卿說,臺南人習以爲常的建築,其實有着有趣的過往。
【圖/文.臺灣光華雜誌】
用兩天的時間造訪臺南400(1624年荷蘭人抵安平,臺灣走向世界的起點)的建築,第一天穿梭在明朝、清朝的歷史路徑,第二天置身在日治與現代風格的建築裡,宛如穿越時空,對400年的歷史縱深與文化氣度,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甫自前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手中,接下「行政院文化獎」證書的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傅朝卿,講到臺南400的起源「熱蘭遮堡」,就以「發難」的動詞表示,要糾正長久以來一直以訛傳訛的錯誤資訊。他說,首先,很多單位用安平古堡的瞭望臺當作熱蘭遮堡的主視覺,說這是1624年荷蘭人蓋的;其實這是1975年臺灣人蓋的。 第二,過去一直說熱蘭遮「城」,從荷蘭人用的原文Fort Zeelandia,可以知道正確說法是熱蘭遮「堡」。
走在明朝的路徑上
鑽研臺灣建築史30多年的傅朝卿認爲,明鄭時期(1661~1683年)對臺南非常重要,因爲臺灣除了臺南以外,沒有任何城市有明鄭時期的建築,臺灣建設以臺南開始。「臺灣第一個供奉玉皇大帝的廟、臺灣最早的土地公廟、第一個玄天上帝廟、第一個孔廟,都在臺南。把這些創建於明朝的寺廟,擺上地圖,會發現現今仍有小巷子串連其中,就是明朝時常民走的路,非常有趣。」傅朝卿說。
歷史堆疊的臺南
傅朝卿指出,臺南是清朝雍正年間,即1725年建城,2025年將慶祝臺南府城建城300年。在小巷繞來繞去,到一個點,可以同時看到三個歷史時期的空間,傅朝卿又再一次說了這句話:「這是臺南有趣的地方。」「臺南可以說是明鄭、清朝、日治不同時期建設疊起來的。」他舉例,臺南民權路、公園路口,就是臺南人稱的鷲嶺,海拔14公尺的鷲嶺,過去是臺南最高點,明朝創建的北極殿,北極殿後面的天壇、臺灣第一座天公廟爲清朝創建,左邊的臺南測候所是日治時期(1898年)蓋的氣象站。三棟建築都是選擇制高點而建。
「鎮轅境」土地公頭戴宰相帽,號稱是全臺官階最高的土地公。
清朝三層級的行政官署
清朝時,中央層級的臺灣道署、臺灣府與臺灣縣都在臺南。就像日治時期的臺北州,中央有總督府,地方有臺北州廳與臺北市役所一樣。除了政府有中央、地方之分,臺南連孔廟、城隍廟也分中央、地方,孔廟也有府學與縣學,城隍廟也有府城隍廟與縣城隍廟。傅朝卿說,更有趣的是,通常府署與縣署都設在城隍廟旁邊,以前沒有司法制度,辦案在衙門(指的是府署),問案問不出來,晚上就在城隍廟繼續辦,裝神弄鬼,就像包公辦案一樣。除了文官體系,清朝還有兩個重要的武官官署,第一個是臺灣總兵辦公室──總鎮署,即現今臺南公園旁的臺南轉運站,附近有一座土地公廟──「鎮轅境」,因爲是給總兵大人拜的土地公,土地公還戴着宰相帽,號稱是全臺官階最高的土地公。第二是「海防同知」,對照今日相同的行政業務就是海巡署加上港務局,地址就在今友愛街旅館附近。
林百貨採用1930年代流行的藝術裝飾式樣,電梯的設置在臺南更是創舉。
日治時期的新類型建築
日治時期重新劃定行政區域,從市區改正到都市計劃是透過幾個圓環串連起來的,新類型建築的出現,是日治時期一大特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湯德章紀念公園附近的臺灣文學館,是日治時期的臺南州廳,旁邊是市役所、警察局,重要的商業行爲也圍繞着行政區進行。配合1926年完工啓用的臺南運河,1936年落成的臺南火車站,中正路的林百貨,就位於陸路與海路的交叉口,是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林百貨、臺南警察局建築外觀貼上米黃色的面磚,很多人解釋這是國防色,是爲防止美軍轟炸的保護色。傅老反問:「1930、1931年戰爭還沒有爆發,建築師怎麼會預見用保護色呢?」真正原因,他認爲是爲了趕流行。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關東地區多數的磚造建築都被震垮,只有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設計的帝國大飯店沒有倒,原因是他設計的筏式地基抗震,連帶帝國大飯店貼的黃色面磚也流行起來。梅澤舍次郎設計的臺南警察局(現臺南美術館一館)、林百貨等建築,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都使用暖色調的黃色面磚。
成大舊圖書館(現爲未來館),透明的玻璃窗、飄浮懸空的階梯、不對稱的空間,展現「國際式樣」的建築語彙。
國際式樣的建築
二戰後,1950年代,臺灣各地興建的校舍,多數與美援有關,而臺南因爲擁有當時全國唯一的建築系,出現了由美國顧問與成大建築系老師合作、表現出國際風格的建築,成大舊圖書館以及臺南電信局,都是非常標準的「國際式樣」建築。相對於傳統建築強調量體、在乎對稱、向心,國際式樣建築強調空體、離心。設計的特點包括鋼製的玻璃窗,提供透明度;懸空的樓梯彷彿懸掛在空中,展示着離心效果,及不對稱的空間和型態。
臺南市圖書館的建築意象,取材自臺南老屋花窗紋飾,層層退縮的立面設計,用最簡單的方式迴應在地炎熱與日照強烈的氣候。
現代的公共建築
老屋運動
傅朝卿認爲,1999年開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推動老屋再生運動,也是臺南400重要的一部分。(細節請見同期報導:〈400年的接力〉)這其實需要主政者很大的魄力與智慧,「不是將所有的老房子都凍結成歷史文化資產,而是要變成日常,能夠讓老房子產生新的記憶,讓每一棟老房子都有未來性。」傅朝卿說,正如臺南400不能只是往回看,而是可以期待未來400年,可以讓臺南不一樣。
回望建於安平沙洲上的熱蘭遮堡及其市鎮,不僅對臺南,對臺灣歷史發展的進程均饒富意義。 (林旻萱攝,馬英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