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良種良法到萬畝豐收:南京農大推動黃淮海大豆大面積提升單產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大豆主產區之一。近年來,在這裡曾經的大豆單產“窪地”,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團隊與安徽省宿州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合作,推廣良種良法,實現了萬畝豐收。
近日,在宿州市埇橋區欄杆鎮的一片農田,記者看到,成片的大豆植株茂密,顏色金黃,豆莢飽滿,一片豐收的景象。
圖爲宿州市埇橋區農田裡的大豆。新華社記者於文靜 攝 按照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徵集全國大豆大面積高產典型案例的相關要求,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近日組織有關專家對宿州市埇橋區欄杆鎮王莊村大豆萬畝示範片的千畝核心示範片現場測產,在張桂萍種植家庭農場615畝示範田,實收面積20.1畝,按13.0%標準含水量折算後,畝產323.8公斤;對靈璧縣楊疃鎮鄭廟村大豆萬畝示範片的千畝核心示範片現場測產,在胡偉種植家庭農場107畝示範田,實收22.25畝,折算後畝產288.49公斤。
“今年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遭遇早期乾旱、中後期澇害,能夠實現大面積穩產高產,確實不容易,科技是關鍵。”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王源超說。
據瞭解,示範區種植的“南農47”,是南京農業大學蓋鈞鎰院士團隊歷時10年育成的高產、優質大豆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
示範區還集成了王源超教授團隊研發的“大豆苗期病蟲害種衣劑拌種防控技術”。該技術針對根腐病等多種病蟲害,研發了種衣劑及乾式拌種法,解決了我國大豆種子處理缺藥、缺技術的難題,幫助農戶以輕簡化措施實現防病健苗、綠色豐產穩產,被農業農村部列爲主推技術和重大引領性技術,在主產區廣泛應用。
圖爲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源超介紹高產大豆品種。新華社記者於文靜 攝 “近年來,各地的大豆高產紀錄常常是超過了300公斤/畝,但我國大豆單位面積平均產量卻和國外大豆有差距。如何將專家們的產量變成老百姓的產量?這是我們工作的努力方向。”王源超說,我們希望全領域全環節查找短板弱項,拿出綜合性解決方案。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支持發展高油高產品種。
據專家介紹,宿州曾是黃淮海地區大豆單產的“窪地”,通過院校、地方合作,推廣良種良法,有效促進了大豆大面積單產提升。今年當地採用的種植技術包括一拌(播前藥劑拌種)、一封(苗前封閉除草)、一噴(生長期一噴多促)等綠色綜合防控技術模式,以及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低損機械化收穫等綠色高產高效增產技術。
圖爲剛收穫的大豆。新華社記者於文靜 攝 據悉,以南京農業大學牽頭的專家團隊在宿州開展大豆植保等相關研究已10多年。2019年以來,專家團隊與當地合作,以種植大戶爲主體、帶動周邊種植戶進行示範推廣,提供技術指導和產品支持;2023年,在宿州建立了30個百畝示範點,平均畝產比當地平均畝產提高近60公斤。
當前,正值秋收秋種忙碌時節。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落實好國家糧食收儲政策,切實抓好秋糧大豆收購收儲,完善大豆加工獎補政策,加強產銷銜接。(記者於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