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母親拋棄...但長大還是超孝順 醫師心疼:創傷與空洞不能由別人補上

不論是在親密關係還是家庭關係中,都經常出現「救世主情結」。示意圖/ingimage

空虛感沒有辦法靠他人填補

「我決定從現在開始,不再孝順媽媽了。」

五十多歲的賢恩來看診時提到,自小父親去世後,母親就將她送到親戚家,並沒有親自扶養她。即使如此,賢恩從成年後直到現在,仍然竭盡所能地孝順母親。

她自己穿着廉價衣服,卻每季都買名牌衣送母親,而且每年至少帶母親去一趟國內旅行。

最近,賢恩首次向母親坦白年幼時在外公家受到虐待的經歷。然而,聽到這個故事的母親卻生氣地反問她:「那又怎麼樣?妳還想要我怎麼做?」不過是想得到母親的安慰和理解,沒想到卻獲得如此令人心寒的迴應。

從那時起,賢恩再也不帶母親去旅行,也不再帶母親去醫院,僅在逢年過節時禮貌性露個臉。

「我從小就常常覺得內心很空虛。我不曉得『母親』是什麼樣的存在。別人都說,想到媽媽心裡就會感到溫暖、安心,但我從沒感受過。我曾經認爲,只要我夠努力,就能擁有一位溫暖我內心的母親。我一直很難接受,原來我理想中的母親和現實中的母親完全不同。」賢恩的眼神中流露出落寞之情。

在親密關係與家庭關係中常見的「救世主情結」

我們常誤以爲自己可以改變別人。不論是在親密關係還是家庭關係中,都經常出現「救世主情結」。

在親密關係中擁有「救世主情結」的人,即使男友風流成性,也會認爲自己在對方心中肯定是獨一無二,自己一定可以拯救這個人,也能讓對方心甘情願留在自己身邊。

在家庭關係中,有些子女認爲只要夠努力,就能讓不懂得如何愛子女的父母有所改變、成長,於是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其實,能讓花心的對象浪子回頭,或者讓自私自利的父母懂得犧牲奉獻,可說是神蹟也不爲過。因爲,光是要改變自己就已經夠困難了,更何況是改變他人呢?

有許多人「正在」努力改變他人,卻很少有人「已經」成功改變他人。

通常擁有「救世主情結」的人,都對他人抱有自己期待中的表徵(representation)。

以賢恩的例子而言,她對於「母親」這個存在懷抱着過於理想化的形象,也由於她不曾真正擁有過理想中的母親,因此這個形象十分模糊、籠統。

一般人會逐漸認知到,母親雖然是賦予他們生命的對象,但母親也是個凡人,有時會犯錯、有缺失和缺點,也可能與自己產生衝突,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母親。

然而賢恩說,當她想到自己的母親時,忍不住會產生一種想法:「眼前的人只是戶籍上的母親,真正深愛我的母親可能身在他方。」

她未曾擁有過理想中的母親,只是沉溺於自己的幻想,併爲此竭心盡力。

賢恩的經歷,讓我聯想到了韓國的傳統神話故事《鉢裡公主》,那是一則以「犧牲」和「拯救」爲名的孝道故事。

鉢裡公主爲了拯救狠心拋棄自己的父母,勇敢前往冥界,她在三神山遇見了武將神仙,還爲武將神仙生下七名兒子,度過極其勞苦的生活後,終於獲得拯救父母的藥草,使父母死而復生。

不同於賢思,我有另一位病人,則是稱自己的生母爲「姐姐」。

因爲這位生母在她年幼時就拋下她,她也幾乎沒有對生母的記憶,因此她只能把媽媽當作姐姐般的存在,而非自己的母親。

勇敢的她,拒絕成爲現代版的「鉢裡公主」。

其實,沒有誰能拯救誰的人生

「救世主情結」事實上是一種扭曲的自戀情結,誤以爲自己有能力改變他人,因此,當無法憑藉一己之力實現目標時,他們就會更加渴望改變他人,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但他們沒想過的是,擁有自信的人不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與能力,所以不需要努力向世界證明自己。

擁有「救世主情結」的人常常過度犧牲自己,不管是面對愛劈腿的對象還是自私的父母,他們都願意犧牲自己來換取對方的改變。

救世主情結使他們無意間將他人視作自己,以「我有能力拯救他人」的想法,來滿足自己扭曲的自戀情結。

(本文摘自蘋果屋出版《你比想像中強大:停止內耗,找回人生主控權的35個練習》,作者:全美暻)

決定停止盡孝道的賢恩後來對我說,她感覺終於掌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盤,但她也坦言,還不曉得應該駛向何處。

之前總是朝向「母親」這座燈塔前進,現在她必須修正方向、前往新的目的地,因此感到有些茫然。事實上,自己的方向盤應該只朝向自己,而非他人。

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有「救世主情結」,總是忍不住干涉他人,那麼你應該意識到一件事:這代表你正在透過干涉他人,彌補自身的匱乏。

當人有所匱乏時,就會激發想要填補這個空洞的慾望。如果你認爲這個匱乏無法單憑自己來填補,就會過於依賴他人,但實際上,自己的匱乏唯有憑藉自己的力量才能填補,別人絕對無法辦到。

你並非別人的救世主,別人也不是你的救世主。能拯救自己的人,唯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