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威女兒在家上學”說起:4個理由,要慎重考慮“在家上學”

最近幾天,網上“楊威雙胞胎女兒在家上學”成爲網友討論的熱點話題。

其實,無論是 "在家上學"或是升級版的“上私塾班”,已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在多年以前就已經有過類似案例,只是當年的網絡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這類事情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而 “楊威雙胞胎女兒在家上學”之所以上了熱搜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楊威的名人效應。

至於如何看待“楊威雙胞胎女兒在家上學”這件事,衆多網友也是見仁見智,看法不一,呈現出兩極分化。

有支持這一做法的網友,代表性意見是:

當然,也有反對這一做法的網友,代表性意見是:

我個人傾向於支持後者網友的看法。我自己本身就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但我從來不會冒出“讓孩子在家上學”這種念頭,家長的責任之一就是緊密配合老師,最大限度地把孩子的潛力給挖掘出來。

基於以下四種原因,我認爲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者是上脫離主流教育的“私塾班”的做法,總體上是弊大於利。

01 從現實角度來觀察實施這一教育模式的後果

區別於傳統教育,不管是"在家上學"還是升級版的“私塾班”,都屬於一種非傳統教育的模式。

因爲某些現實原因,比如一些家長有滿足孩子個性化教育的訴求,或者說是因爲一些家長對傳統教育理念產生不滿,想從體制外教育得到自己想要的教育,從而這些非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這些家庭的青睞。

有一些對傳統教育模式極其“不感冒”的家長,他們爲了追求心中的某種教育理念,寧願放棄孩子的學籍,也要把孩子送到那些打着各種名號的“私塾班”上學。更有一些家長認爲自己比學校老師教得更好,自己乾脆利落地接過了孩子的完整教育任務。

實際上,在很多年前,我就曾經接觸過有這方面特殊教育需求的家長,他們當初義無反顧地把孩子送到類似“私塾班”這樣的“學校”,對孩子是抱着很大的期望。

那麼,這些孩子日後是否真的就培養成才了呢?

時間就是最好的證明。好多年過去之後,這些特殊“學校”並沒有如願培養出人才,反而有被教“廢”了的趨向,這使得當初那些非常堅定的家長們最後紛紛選擇退出,重新把孩子送回正常學校。

但遺憾的是,因爲這些孩子在之前已被耽誤了好多年,他們即使回到正常學校,也大都無法適應,完全跟不上節奏,與主流教育嚴重脫節了。

02 從孩子全面教育的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

稍有教育常識的人都知道,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只是包括課本知識的學習,更包括很多課本之外的社交技能、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家上學可能會讓孩子失去與同齡人互動交流的機會。教育實踐證明,孩子在單一的、封閉的家庭環境中難以獲得全面成長。

再者,家庭教育在資源配備和教育質量上也難以與成熟的公共教育體系相提並論。

誠然,現在傳統教育或有這樣或那樣的教育問題,但從總體上來看,一所合格的學校都有固定的教學大綱、專業的師資隊伍、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完整的教育評估體系等。

相比較而言,大多數普通家庭往往難以複製這樣的基礎教育環境,家長即便有心想把孩子教好,也可能因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的侷限而力不從心,導致孩子的學習效果不佳,甚至會耽誤孩子的正常發展。

更何況,沒有哪個家長是全才,做到既深諳教育理念和兒童心理學、又精通語數英體音美等具體學科,這樣的“六邊形戰士”在現實中幾乎找不到。

此外,讓孩子“在家上學”,還存在着一個潛在的風險:和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不同,質量不好可以返工,但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那些經濟實力雄厚、家境顯赫的家庭有財力和人脈爲孩子兜底,或許可以抵消和承受教育失敗所帶來的風險,而這種風險卻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03 從教育法律法規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教育部曾經明確叫停“在家上學”,類似“在家上學”並不符合義務教育法的要求。

根據法律規定,所有 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權利保護,也是對父母法定職責的明確。

這也意味着,家長無權單方面決定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如不讓孩子正常上學,特別是在沒有獲得相關部門批准的情況下。

04 從教育模式的普遍性、推廣性和公平性的角度出發

可以很明確地說,楊威家所實施的這種“在家上學”的教育模式並不具有任何的普遍性和推廣性。

這是因爲,這種教育模式對家長的教育素養有很大的要求,家長再能幹,也不可能樣樣都會,所以不得不請老師相助。可如果請一般水平的老師,那還不如讓孩子到學校,起碼師資水平有保證;可如果請名師,對家長的財力又是一個極大挑戰,大部分家庭在經濟上都難以承受。

這種“在家上學”的做法還可能進一步加劇教育的不公。“在家上學”往往需要家長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對於雙職工家庭或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這種不公平可能會在社會層面上造成更大的差距。

綜上所述,在特定情況下,儘管“在家上學”“上私塾班”的模式爲孩子提供了似乎更爲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但從上述四個角度考慮,這種教育模式在當前階段仍然是弊大於利,並不符合絕大多數孩子的教育發展需求,即使有所謂“成功”的例子,那也只是個例,並不具有任何的普遍性意義。

結語

教育是一項涉及未來幾代人的重大事業,我們在尊重家庭在教育模式上選擇的同時,也要確保遵循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符合孩子的教育發展需求,以及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原則。

“在家上學”等教育模式或許適應極個別家庭中孩子的特殊需求,但它終究不是萬能鑰匙和靈丹妙藥,對於絕大多數孩子而言,傳統的學校教育仍然是他們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

對學校來說,所要做的,就是要以生爲本,不斷優化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學校所能提供的最優質的教育。